吳幼珉:內地樓市何去何從
恒大債務違約後,花樣年、當代置業等也先後違約,估計接下來還有其他內地房企未能按期償還境內外債務。
非個別的「個別現象」對港股有負面影響。
違約企業的通病是對內地樓價只漲不跌深信不疑,並過度借貸。
近年,資金進入內地樓市受阻,一些房企轉向國外借款,也爲它們後來的美元債違約留下伏筆。
1997年成立的恒大,並沒有經過1990年代上中旬中國宏觀經濟調控和房地産泡沫爆破的歷練。卻在2003年後,隨着樓價節節上升,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內地許多房企都有類同的經歷。
恒大過去多年的資産負債率都接近100%,可能還有表外債務。但只要資産價格上升,持有人的收益也必然增加。
儘管中國樓價過去20年快於工資增長,樓市存在泡沫,資金卻源源不斷地流向資金需求甚殷的房企。
當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工,農,中,建)「關水龍頭」後,內房企便轉向較小型銀行借貸,並在國內外發債。
房子住而不「炒」。一些房企大手筆「炒」房:發展商品房,卻囤積房源;製造興旺假象,慫恿買房,推高樓價獲利。
投機行爲的支點是持續上升的樓價和銷量。但只要市場氣氛逆轉,管理不善、資金緊礎的企業就容易違約。
恒大等違約屬於是個別事件。但只要內地樓市表現未如預期,對港股相應版塊的影響無疑非常負面。
中國央行和住建部自今年開始,對房企推行「三道紅線」融資政策,即剔除預收款的資産負債率不大於 70%、淨負債率不大於100%和現金短債比不小於1倍。實行一段時期後,相信多數企業都能過關。
今年上半年底,萬科、碧桂園、中國海外和融創中國手頭現金都超過千億元人民幣。
在樓市風高浪急中,中國85家房企手頭現金合計21582億人民幣,半年增長了3.3%;SOHO中國等4家房企現金量倍增。
市場氣氛平穩後,估計房地産業會掀起一股兼併收購潮。那並不意味着眼下是股市撈底時機,而資產市場對財富重新分配總能起到作用。
樓市跌勢未形成。若出現,會持續多年
電視上有許多內地偏遠中小城市抗疫的紀錄影片,給人強烈的感覺是當地市容和居民生活環境的改善。
如果沒有私人部門參與建設,那些地方的居民居住環境不會如此迅速地提高。
雖然中國經濟和居民收入持續增長;但近月樓價微調後,許多地方樓價依然大於受收入制約的年租金的100倍。
那不僅形成貧富鴻溝,也加大了營商成本,增加了經濟運行風險。
樓價下滑也會削弱消費。近來一些城市推出諸如《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實施意見》等穩樓價的措施。
但如果樓價升,政府「限升」。如果樓價跌,政府「限跌」。那麽,爲甚麽不由政府直接來決定樓價呢?
近兩月,中國樓市成交量萎縮,樓價有下調壓力。
若政府政策不變,內地樓價會改變近20年的上升態勢。
在創新帶動的經濟中,知識工人的工資仍增長較快,整體樓價眼下尚未形成下滑態勢。
在內地市況和國際利率共同影響下,一旦樓價調整趨勢形成,估計那趨勢會持續一段較長時間;情況就如同內地一些地方的樓價從1993到2003年持續偏軟那樣。
在大灣區發展過程中,不少香港市民會考慮在當地置業,但房地產未必是大灣區目前最有發展潛力的行業。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