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協解散後教育界能否實現民主進步惹人關注

2021-11-18
文武
學研社成員
 
AAA

 shutterstock_1902072736.jpg


今年的立法會選舉共收到154人報名參選,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傳統功能界別出現前所未見的競爭,而教育界在教協解散之後,令選舉可以不再受組織的影響,出現5名參選人競爭1個席位的現象,選民可以排除組織的因素,更多地候選人本身的條件,作出選擇,這種現象對教育界民主選舉本身,會有哪些促進的作用,值得留意。
在新的選舉制度之下,教育界的選民仍然以個人選民為主,已登記為選民的總數為85,117人,與落實新選制前去年的選民登記數字(85,698)相若。過往,香港教育界的選民,大部分都是教協、教聯會、教育評議會等幾個主要組織的成員,其中,擁有9.5萬會員的教協,勢力最強。
過往幾屆立法會選舉,在教育界功能組別都出現教協支持的候選人,與另一名候選人對決的狀況,結果無一例外地都由教協支持的候選人大比數勝出。2016年立法會選舉,教協支持的葉建源得票45,984,佔總得票的71.69%,獲教聯會支持的蔡若蓮得18,158票,佔28.31%;2012年立法會選舉,葉建源得票46,535,佔總投票數75.42%,獲教育評議會支持的何漢權得票15,170,佔總投票數24.58%;2008年教協支持的張文光得票37,876,另一位參選人余綺華得票2746票。
教育界功能組別的這種選舉狀況,其實並不利於業界內部的民主。教協一枝獨大,主導選舉形勢的狀況,令人聯想起內地推行農村基層村代表選舉時,所遇到到農村宗族對選舉的影響。一些宗族勢力較強的村莊,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往往受到宗族的影響,而導致選舉失敗。
舉例而言,有些村莊主要有兩個姓氏的家族,一個大姓族人眾多,另一個小姓族人勢弱,那麼不論怎麼選,都由大姓族人當選,選民投票時只以候選人姓氏作為考慮,而忽略參選人個人的能力,無法選出賢能的人選,而選舉的結果經常造成大姓宗族對小姓宗族的欺壓,導致選舉失敗。
今年,教協在選前幾個月宣佈解散,教育界的選舉反而出現多人競爭的局面。五位已報名的參選人,雖然也各自有協會、組織支持,例如,朱國強是教聯會副主席,這次以獨立人士身份參選的林日豐是津貼中學議會前主席,丁健華是幼稚園教育專業交流協會主席,另外兩位參與人文詠詩、林泳施也各有自己的背景,但是,這些組織與教協不可比,組織的影響力已經不再是能夠決定選舉結果的唯一因素。
因而,在教協解散之後,教育界的選舉反而能夠真正成為參選人之間的實力比拚,五位參選人分別來自中學、小學、幼稚園、特殊教育,以及國際學校,在教育領域有各自不同的經驗,各有所長,選民可以按照參選人自身的素質作出選擇,這種結果,有利於讓真正有心有力的人,在選舉中勝出。
教協雖然已經解散,教育界的選民組成並沒有出現大的變化,其中佔有較大比例的選民,仍然是教協的前會員。在教協解散之後,這部分選民將如何投票同樣受到關注。假如他們都不投票,那麼反映出教協雖已解散,但其組織影響力仍然對選舉構成影響,教育界就仍未能實現真的民主。假如教協的原會員都已放下來自教協的約束力和影響力,能夠真正從民主選舉的本身出發,參與投票,選出他們心目中的理想人選,則教育界的民主將會出現實質的進步。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新選制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不僅是說已定立的新選制須在較長時間保持穩定,而且要求將來實行雙普選也要貫徹新選制所確立的「愛國者治港」原則要求,進一步彰顯新選制的優勢和特色:包括廣泛代表、政治包容性、均衡參與性、公平競爭性,確保通過選舉反映民願、集中民智、為民謀福,有利於維護行政主導,提升管治效能。

    楊華勇   202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