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宇:大灣區文化深度合作3建議
香港自開埠後便是中外文化薈萃之處,多年來建立的廣泛國際網絡,國家在《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將令香港的文化產業及發展推進到新一個層次。國家早於《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建設「國家文化公園」及「國家級戲曲傳承發展示範區」,鄰近香港的廣東省遂先後提出多項政策,配合國家發展大局。
香港作為大灣區一員,須要善用自身「省級行政區」的身份及獨特優勢,包括過去在藝術或文物展覽、藝術品拍賣市場及樂團上表現出色、世界級的西九文化區,與廣東省及澳門特別行政區共同以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平台,促進中華文化增加在國際的影響力。
三地合作爭建國家文化公園
「十三五」提出「中華文化傳承工程」,旨在提升民族自信及國家軟實力,其中一項便是依托長城、大運河、黃帝陵等重大歷史文化遺產,建設一批「國家文化公園」。2019年國務院公布《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及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就前述三個國家文化公園印發《建設保護規劃》,建立集傳承、文教、旅遊於一身的國家文化公園。
第一批國家文化公園位處北方,亦以代表中華民族起源及象徵的文化遺產為宗,但不代表南方的行政區不能倡議、申報自身文化遺產。2020年10月廣東省提出與港澳聯合申報「粵港澳大灣區海防遺址國家文化公園」,主要包括廣州及東莞內多8處砲台群、文化建築(天后宮、海神廟等)及海防相關的博物館等。由於粵港澳三地在明清時期同屬廣東省,其海防遺址均共享同一脈絡。
不少學者提出,「香港的古代史就是中國的海防史」。香港古代的布局與海防密切相關,其中知名海盜鄭一、張保仔、鄭連昌等均令地方水師頭痛不堪;甚至在香港開埠後,海盜問題須要到戰後才完全解決。而在19世紀西洋列強擾亂中國秩序,亦令清廷增加香港水域的海防力量。由此可見,香港有條件與粵澳合作,爭取獲得「國家文化公園」稱號。香港作為中外交流的中心,獲得國家稱號必然有利我們「講好香港故事」,當中更天然加了一層「香港情懷」。
共建古蹟徑拓一程多站產品
此外,廣東省先後於2020年及2021推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包括孫中山文化遺產遊徑、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遊徑、華僑華人文化遺產遊徑、近代商埠開放文化遺產遊徑等,8大主題43條實體古蹟徑。以「孫中山」為例,香港有康文署管理的孫中山紀念館,及中西區區議會在1996年設立的中山史蹟徑;而「華僑華人」則有為全球華僑服務的東華三院、沙頭角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及發達堂等歸僑興建的住宅。
疫情前香港的入境旅客以內地為主,在可見的將來香港亦會率先與內地通關,吸引廣東旅客來港自然較為容易。因此,推動三地通用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標誌、打卡紀念冊(旅客每到一站可蓋印留念),有助廣東旅客參與「一程多站的旅遊產品」,發揮協同效應、配合國家的文化發展政策。
與廣州合力建設大灣區世界粵劇文化中心
「十三五」亦提出「健全戲曲藝術傳承發展工作體系」,並發展一批「國家級戲曲傳承發展示範區」,其中江蘇省提出2020年在長三角地區形成以浙江為核心的「中國越劇文化中心」——越劇被稱為「中國第二大劇種」,2006年成為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省則提出在2022年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形成以廣州爲核心的「中國粵劇文化中心」。粵劇早年便隨着廣東華人華僑移居不同地區而廣布,2009年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目錄,是三地非常珍惜共同瑰寶。
廣州為了建設中國粵劇文化中心,先後制定了《進一步振興粵劇事業總體工作方案(2014-2018)》及《廣州市進一步振興粵劇事業工作方案(2019-2021)》,包括建設紅線女舊居、粵劇藝術博物館及廣州粵劇院新址等,特別是廣州粵劇院新址包括容納1200人的大劇院及500人的小劇院各一,劍指世界粵劇文化中心。此外,扶持粵劇團、劇本創作及戲曲教育教學體系亦十分重要。
西九文化區的戲曲中心有容納1000人的大劇院及200人的茶館劇場,旨在成為推廣傳統中國戲曲的世界級表演場地。從江蘇及廣東兩省的布局可見,廣州在發展粵劇上比香港更有條件,香港應把握自身交通外國的優勢,讓廣州的粵劇在香港的世界級舞台上呈現。
國家在《十四五規劃綱要》及《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2035年我國將建成文化強國,在這項百年之大計中,香港除了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外,亦須主動與廣東省及澳門特區通力合作,讓中國走向世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