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劃生:香港足球員初與奧運結緣
(上圖:中國奧運足球隊在星加坡留影。後排左起:鄭季良,楊水益,李國威,曹桂成,張顯元,黃紀良,黃美順,蔡文禮,麥紹漢,梁樹棠,卓石金;中排左起:馮景祥,陳鎮和,譚江柏,顔成坤,容啓兆,黃家俊,李惠堂,孫錦順,李天生;前排左起:梁榮照,徐亞輝,包家平,葉北華,賈幼良。)
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正在北京舉行,這項盛事令筆者想起86年前(1936年),十多名香港足球員跟隨中國代表團出席柏林奧運的歷史,這是中國首次大規模參加奧運會(1932年洛杉磯奧運中國第一次參加,只派出劉長春一位田徑運動員),而這屆中國爭取較好成績的希望,就是落在以香港球員為骨幹的足球隊身上,可惜球隊初賽便被英國以2-0淘汰。
多年來已經有很多文章談論過這隊中國史上首隊奧運足球隊的遭遇,但當中的誤解實在不少,筆者覺得必須澄清一下。
第一,奧運足球隊並非因爲得不到政府撥款而臨時出發籌款。
我們先看看這次參加柏林奧運究竟總共需要多少資金?根據1935年10月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 (中體協) 的估計,所需經費約17萬元,該會以此數目向行政院、財政部和負責體育的教育部申請,獲得批准。11月,中體協把總開支估計數字調高至20萬元 (以100人計算,即80名運動員加20名職員,支出包括籌備費以及整個代表團的裝備、旅費和在德國的使費在內),再要求批准,但有關方面堅持已核准的17萬,其餘3萬元要向各方募捐 。
可是政府撥款很晚才交到奧運代表團手上,所以他們的確是財政短缺,但南遊計劃早已於1-2月間已定下來,並非臨時的決定。款是要籌的,因爲辦事人當初低估了所需經費,而且政府撥款來得晚,但奧運代表團並不是傳説中那樣一窮二白。
事實上,集全國精英的足球隊剛剛成立,一定要多加操練,以實戰加強整體合作,而多年來華隊習慣在夏天到南洋諸國作巡迴表演,相信這次南遊也有寓戰於操的用意。由球季結束到奧運會開幕,中間有一段很長的空白時間,試想如果不作熱身賽簡直不堪設想。
第二,中國代表團並沒有受到主辦國的冷待。
足球隊在東南亞比賽共27場,勝23和4,未嘗一敗,他們在印度與代表團大隊匯合,7月23日抵達柏林。有説法指當年德國奧委會官員沒有像對待其它參賽國那樣前來迎接中國代表團 ,但其實並非如此。根據當年的新聞報道,中國代表團抵達柏林市時,除受到當地華僑的熱烈歡迎外,還有官方代表到場,先由德國軍樂隊奏中國國歌,德國人均肅立行納粹敬禮,之後德國奧委會主席還代表政府向中國奧運代表團致歡迎詞 。
雖云那時歐美普遍歧視有色人種,但以當時中德良好關係以及德國人辦事的認真和細心,這種歧視中國的情況理應不會出現,而且當事人李惠堂在他的回憶文章中亦没有提到受到世運當局歧視。
代表團獲安排即日入住離市區30公里遠的奧運村 ;這世運村面積136公頃,由軍營加建而成,位於一個景色優美的山谷中 。為了政治宣傳,納粹政府不惜公本,投入的資源比洛杉磯世運還要多。有誤傳說主辦當局没有給中國隊安排訓練場地,在當地華僑幫助下,中國足球隊才勉強找了個狹小的地方練球云云。事實是奧運選手村內設備齊全,足球練習場地就有七處 ,中國球員操練十分積極,每天早上5時起牀練氣,不過的確要每隔2-3天到外面正式的球場練球,但這並非特別針對中國隊的安排。
(上圖:選手村環境優美,練習場地不缺。圖片來源:柏林奧運會官方報告書)
第三,中國足球隊初賽抽籤遇上英國不算是特別倒霉。
根據當時的奧運足球賽制,決賽周没有分組初賽,一開始便是淘汰賽。抽籤方法是先由大會的技術委員會 (Technical Commission) 定出一批強隊 (即種子隊),以及一批弱隊,每場初賽都是一強一弱對壘,而中國隊當然是在弱隊之列。
抽籤結果,中國隊遇上英國。中國球員在赴德國途中已聽到消息,球隊上下像『冷水淋頭』、『頹喪失望』,他們都知道,英國是現代足球運動的發源地,而且華人踢足球,都是從英國人那裡學來的,與英國隊對壘就等如是學生與老師比賽,絶無勝算。
近年很多評論都認爲中國隊抽中一支下下籤,不過,中國隊縱使抽不中英國隊,因爲上述的種子隊制度,也會碰到另一隊强隊,不見得他們的晉級機會就會較高。
其實,中英雙方實力的差距並非如表面上那麼大。首先,當年英國雖然已實行職業足球多年,但奧運會當時只許業餘運動員參加,所以奧運隊並非等於國家隊。而英國雖然於1908年 (倫敦) 和1912年 (斯德哥爾摩) 兩奪奧運足球桂冠 ,但從國際賽成績上看,至1930年左右,英國已不再是英式足球的龍頭大哥,歐洲和南美一些國家的水平已追上甚至超越英國 。隊長李惠堂後來透露,在奧運村時收到一位當地華僑球迷的來信,指出英國業餘足球水平並非強勁,反而德國、意大利、奧大利、波蘭才是強隊,勸中國隊不要覺得絶望。
此前英國人一直看不起中國足球,他們形容踢足球踢得糟糕為『華人踢足球』(Chinese playing football);當時英國民衆對中國隊的感覺是『新奇』:原來中國人不但懂得踢足球,而且居然派隊出席這屆奧運。得悉中國隊在南洋比賽佳績的英國報章則顯得有點擔心,有幾家報紙甚至警告:中國隊有可能威脅英國隊的尊嚴 。
第四,中國隊之所以最後不敵,不是因爲在東南亞比賽後筋疲力盡,而是賽前的焦慮和無法保持狀態的問題。
我們先看中國隊排出的陣容:
門將:包家平
後衛:李天生,譚江柏
中場:徐亞輝,黃美順,陳鎮和
前鋒:曹桂成,馮景祥 ,李惠堂,孫錦順,葉北華
(上圖:後排左起為李天生、包家平、譚江柏,中排左起為徐亞輝、黃美順、陳鎮和,前排左起為曹桂成、馮景祥、李惠堂、孫錦順、葉北華 )
(上圖:隊長李惠堂向主禮嘉賓介紹隊員,握手球員為門將包家平,左邊穿西裝者為球隊管理黃家駿。)
這十一名球員中,除了孫錦順和陳鎮和之外,全部都是香港的現役甲組球員,而孫陳二人之前也曾在香港踢球,所以這隊代表隊很大程度上是香港隊。
中國隊上半場與英國隊拉成均勢,而且有好幾個進球的機會,總是無法把握,雖然左輔孫錦順射進一球,卻被判犯規在先而宣告無效。下半場中國球員氣力不繼,再無法抵擋英國隊WM式的快速進攻,連失兩球,就此喪師柏林。
很多文章稱中國球員在東南亞進行27場籌款賽事之後,筋疲力盡,傷兵滿營,以致中英大戰下半場球員缺氣抽筋,是最後敗陣的主因。
事實是怎樣的呢?自7月8日在印度最後一場比賽,至8月6日的中英大戰,中國球員已經休息了差不多一個月,理應傷疲盡起,亞洲巡迴賽的負面影響已消失殆盡,『筋疲力竭』的說法並不成立。其實中國球員一向習慣70分鐘比賽,對於奧運會的90分鐘比賽當然不習慣,下半場缺氣是正常不過的事,與之前有沒有在東南亞比賽無關。
隊長李惠堂事後在檢討文章中便指出,中國隊在東南亞巡迴表演時一周進行3場比賽,雖然辛苦,但已習慣。而他們離開印度之後有一段長時間没有比賽,反而感到不安和焦慮,晚上不能酣睡,每天都等著比賽來臨,而比賽前休息得太久(一個月),亦令他們無法保持在亞洲比賽時的水準,這些都是失敗的主因。
還有人指責李隊長排陣不當(那時中國隊沒有教練,只由隊長決定出場陣容),但李氏稱當時以球員狀態而決定誰出場,對那些指責一一反駁。
這次柏林奧運中國運動員只有撐杆跳選手符保盧沒有在初賽被淘汰,當時國人明白亞洲體育水平跟歐洲有相當大的距離,對於國家首次大規模參加奧運並沒抱有很大的期望,只對足球隊還有一點奢望。中華足球隊雖然初賽無法闖過英國一關,但雖敗猶榮,加上隨後歐遊的表現,均令歐洲球壇對於中國足球另眼相看,可算是這次奧運的一大收穫。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