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輝:持續改善「安心出行」 強化動態清零

2022-02-15
黃錦輝教授
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AAA

 2.jpg

第五波疫情洶湧而至,單日確診案例近日屢創新高,昨日更突破2,000宗,對香港市民安全健康及經濟民生帶來嚴重衝擊,社會人心惶惶。政府不敢怠慢,馬上把抗疫行動升級,並進行封區、停課和強檢等,全面加強「動態清零」力度。

簡單而言,抗疫戰略主要是治標,當感染案例一出現便要盡快撲滅;防疫是治本,目的是防禦病毒入侵。面對近期傳播力強勁的Delta及Omicron變異病毒,兩者都非常重要,政府在任何一方面都不能鬆懈。

在防疫方面,接種疫苗必然是最有效的方法。市民接種疫苗之後,不但能保護自己,亦能減低病毒的傳播率,提升社區防疫能力。然而,政府無法強制市民接種,因此本港接種率未如理想,截至昨日,雖然83.5%人口已接種首劑疫苗、74.3%人打了兩針,但只有不足2成市民打了第三針;更令人擔心的是,80歲或以上長者第三針接種率不足1成。

推「疫苗通行證」 提高接種率

為增加接種率,政府近日推出「疫苗通行證」計劃,進行「谷針」。顧名思義,計劃要求市民在進入指定場所(例如餐廳)前必須出示有效的接種疫苗證明,否則便會被拒諸門外,有關部門推出「安心出行」程式更新版,以落實計劃。

和以往一樣,用家進入各類場所時,首先要利用「安心出行」程式掃描處所的二維碼,若用家已接種疫苗,程式會輸出藍色二維碼(即「疫苗通行證」);之後用家將該二維碼在處所裝置的「驗證二維碼掃描器」前展示,有效的二維碼便會獲得通過,然後處所負責人便可讓該用家入場。

提供社區感染數據 助追蹤傳播

新版「安心出行」的做法,不單可以「谷針」,亦可以為政府提供局部性的社區感染數據,有助追蹤病毒傳播鏈。舊版「安心出行」的不足之處,是用家行蹤數據不公開,只是存於用家手機中,政府需要市民自願提供,事倍功半;新版本採用「代理人」方法,把市民行蹤記錄在處所的「驗證二維碼掃描器」中,方便政府有需要時獲取(上載至雲端)。

其實這方法沒有太大新意,與過往「填紙仔」的概念一致,不同的是新版程式以數碼化落實,因此可以杜絕用家「亂填」的漏洞。然而,筆者認為新版程式在操作上仍非十全十美,有改良空間。

與手機資料配對 防「一卡多號」

首先,在用家登記掃描紀錄(俗稱「針卡」)方面,「一卡多號」的情況難以避免,用家可以利用手機輸入別人的「針卡」。有專家建議採用「實名制」解決這問題,「安心出行」程式可以在「針卡」登記步驟中加入「身份確認」功能,將「針卡」上的個人資料與手機個人資料互相配對,進行認證。

這概念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實際上香港SIM卡「實名制」只是剛開始,要到2023年3月才會全面落實。雖然如此,筆者認為政府還是值得花時間研究手機「身份確認」功能,為未來「智慧政務」作好準備。

無論如何,市民須知道「一卡多號」涉及虛報資料,是違法行為,切勿以身試法;再者,若然相關處所出事,需要受罰、坐牢的是卡主,而非目標人物,可謂「黑狗得食,白狗當災」;而且一旦出事,相關目標人物便有意無意四處播毒,嚴重影響公共安全和衞生。

另外,市民使用新版「安心出行」程式,要進行兩次掃描,第一次用家掃描處所二維碼,第二次處所「掃描器」掃描用家二維碼,程序有點繁複,不太user-friendly,不便用戶操作。筆者建議使用一站式單一「掃描器」,在執行上應該不難,只需要用家使用「安心出行」時,系統直接輸出其「疫苗通行證」二維碼便可。

利用處所掃描器 識別高危用家

在識別高危用家方面,新版程式輸出藍色二維碼後,用家的後續與舊版大致相約:用家到訪記錄會存於手機,若相關處所被發現之前30天曾經有可疑感染者到訪過,用家便會收到政府通知,要求進行自願檢測。

不過,自願檢測是存有風險的,尤其是現時肆虐的Omicron變異病毒傳播力極強,因此如果可以的話,這類用家也應該被拒進入任何處所。筆者認為,新版「安心出行」可以利用處所「掃描器」,即場識別出高危顧客,禁止他們入內。

總言之,第五波疫情非常嚴峻,面對Delta和Omicron等變異病毒,香港政府與大眾市民必須積極配合,促進「動態清零」。市民應該積極自願接種疫苗,尤其是長者,做好全城防疫;商店應該與政府緊密合作,適時提供顧客行蹤資訊,以供相關部門利用資訊,進行大數據分析;政府應該盡快進行間接(利用快速測試檢測包)或直接全民檢測,以及有效地統籌各部門執行強制性防疫工作,例如封區強檢、強制隔離等。

歸根究底,香港要「清零」,最到位的做法還是「全民打針」、「全民檢測」、「全民追蹤」。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經濟日報》

 

延伸閱讀
  • 如今的環境下,疫情正在成為過去時,香港依然耗費不少人力物力在防疫上,例如強制檢測、污水檢測,應盡早調整防疫措施,令海外遊客不再受限,早日恢復正常,也令本地市民可以真正做到「安心出行」。

    池洪博  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