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碩鳴:感嘆抗疫政治化,曾鈺成想「與毒共存」,香港想都別想,沒有選擇

2022-02-15
紀碩鳴
資深媒體人
 
AAA

 1.jpg

在中央和港府確定抗疫動態清零大方向時,香港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發文,呼籲別誤解了與病毒共存、抗疫要避免政治化。 顯然,他覺得香港抗疫應該可以自搞一套。 經傳媒報道,其觀點還獲得不少港人贊同。 不過,香港已經沒有左右逢源,刀切豆腐兩面光的優勢。 喊出必須融入內地的口號時,就只此一路了。 這不僅關乎防疫,就是政治,沒有其它選擇。

香港第五波疫情擴散,覆水難收已經失控。連續數天過千染疫個案後,已經開始向日增二千奔跑。 而且源頭四起,政府疲於奔命。 眼看守不住了,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骨子裡的西方價值觀冒頭。有政黨調查,65%受訪者認為香港防疫「應該」或者「十分應該」採取「與病毒共存」的策略。

堅決「清零」的聲音也很強。 建制派立法會議員何君堯質疑,歐美國家「與病毒共存」做法不負責任,更聲言,如果香港有專家推動「與毒共存」,或有違國防政策,完全可以視之為違反《港區國安法》

如何防疫出現二種意見

內地官媒《人民日報》也發表署名文章,表示「動態清零」是香港抗疫的科學選擇。 文章批評,如果香港實行「共存」等同「躺平」,遑論與內地通關。

香港立法會前主席、民建聯創黨主席曾鈺成則表態為「共存」正名,他指有關防疫討論變得極為政治化,呼籲要實事求是討論抗疫方針,認為觀乎「與病毒共存」的地方,都並非採取「躺平」態度。

曾鈺成反觀西方以疫苗接種、維持感染可控等張馳有道的防疫措施,最終達至全民免疫。 從客觀的西方自由開放的防疫角度,認為「共存」有可取之處。 新加坡後期以開放式防疫,染疫者增加,但死亡率低。 綜合至2月12日的數據,新加坡共染疫46萬,死亡893;香港共染疫1 .67萬,死亡219。 以死亡率計算,香港高於新加坡。

曾鈺成還認為,「動態清零」只有內地可以做到,他質疑香港維持長期「清零」代價高昂,認為香港無法跟足內地。 反問「我們是否付得起這個代價?」,他強調,香港的社會情況獨特,與內地不同,必定要走出自己的抗疫路。

不過,曾鈺成忘記了,祖國是堅強後盾,國家願施援手,內地老百姓又沒意見,「清零」的代價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吧。 加上,香港再想擁抱國際社會,已經門都沒有了。

但不少市民贊同曾鈺成的觀點,也看到西方一些國家已經逐步開放,親友感染後幾天就復元的實際情況,因為病毒變了。 但也有網民指曾鈺成無知,香港能接受死多少人? 也有人認為,香港有幾百萬人的親友在內地,沒有理由不跟足內地,否則永遠別想通關!

香港該不該跟足內地,回答當然是不可能百分百跟足,香港沒有內地般的組織能力,又缺少資源。 但努力跟上被視為不可以放棄的,更不能跟隨西方「共存」。 因為,香港確定的目標就是與內地通關,不僅因為人員往來,更是物資供應,香港的吃喝拉撒都離不開內地,沒有其它可以選擇。

前幾天,有幾個香港往來深圳的貨車司機染疫,馬上就影響到香港市場的物價。 中央政府確定「動態清零」的防疫政策,不跟就是政治不正確,內地官員和內地的百姓都不會因此接納香港。 香港在此大是大非上,本質上是沒有選擇的。

科學較量成為政治較量

新冠病毒襲來,一場自然和人類的較量,勝負取決於科學,也取決於人的認識和承受。 在人與病毒還撕殺的難解難分之時,人與人、社會與社會之間已經經緯分明樹立起了一道防疫的屏障,簡單來說,就是到底「病毒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如此區別各自選擇,本無可非議,依據條件,看最後的結果。 但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

對抗病毒,除了科學的藥物,還有科學的方式。 悲哀的是,抗疫一開始,這兩種方式背後,實際上是價值判斷的不同,從而變為誓不兩立的抗疫方式。 說是抗疫不政治化,最終還是東西方價值觀的不同,是體制導致的政治正確選擇。

最難的是香港,香港主權回歸,按理說一切跟隨國家,尤其是中央確定了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又確定了全面融入大灣區的總體發展方向,香港不依隨國家的防疫政策,自搞一套,明顯與國家的大政方針相違背,也和香港的未來定位不符。

但香港和內地實行的又是兩制,能不能在抗疫上也啟動兩制,依香港實際情況作選擇? 今日的香港想都別想,當西方世界把矛頭指向中國。 美國《紐約時報》的評論文章,例舉西安到全國的抗疫表現,將之比擬為「納粹大屠殺」,更形容今日中國抗疫,人民犯着集體性的「平庸之惡」等,以此詬病中國的抗疫「動態清零」時,香港還能選擇站在哪一邊?

這已經是走不脫的政治大局,曾鈺成感嘆的,讓「共存」達致全民免疫,顯得沒有了政治格局。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今日頭條》

 

 

延伸閱讀
  • 香港政府的各位官員,請你們不要再雲裏霧裏,思前想後了。通關就是香港的最大利益,就是市民的最大福祉,就是香港現在最緊迫的事。

    路易  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