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善波:清零還是躺平 誰是誰非
面對第五波疫情爆發,有關「清 零」還是「與病毒共存」的爭議已進 入香港。不少專家及意見領袖認為香港情况已失控,政府已無法阻止疫情擴散,只能接受現實,放棄「清 零」,選擇「與病毒共存」。不幸的是,「動態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這爭議,早已成為國際上的一個政治課題。西方媒體不斷質疑中國的動態清零做法,指此政策的經濟及社會成本高,質疑此政策是否成功及能否維持。爭議已變成制度優劣比較的一個鬥爭、一個中國模式與西方自由民主模式優劣的問題。從這背景可以理解,央媒面對香港出現爭議迅速表態的原因,特首也隨即表示堅定維持「清零」政策的立場。事實上,香港為了自己的生存,必須盡快恢復與內地通關,而「清零」是內地對通關的一個基本要求。在這問題上,香港並無選擇的餘地。
須盡快與內地通關 清零無選擇餘地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甚麼是「清零」,甚麼是「共存」。「共存」就是對病毒傳播採取「躺平」、放任不理的政策。當然,「躺平」也不是甚麼都不幹,但除鼓勵接種疫苗外,基本上不再採取積極的隔離及其他防疫措施以爭取盡快截斷病毒擴散,接受病毒任意擴散造成的後果,包括較高的死亡率。
「清零」並不表示在這政策下不會出現案例。為避免這誤解,「清零」被調整叫為「動態清零」。相對「躺平」,動態清零的對策就是在出現案例時,迅速採取積極嚴厲的做法,阻 止病毒擴散。「清零」與「共存」兩種手法截然不同,沒有共通地方,不像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的說法,可以尋求「『動態清零』與『共存』之間 的平衡點」。任何混淆這兩個概念之差別的說法,對如何有效處理疫情都沒有幫助。
港官不了解動態清零若干基本原則
在香港發生的這場爭議,有香港獨有的政治背景及動機,也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動態清零政策在港失敗的原因。特首與一些社會精英,如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單方面強調香港與內地的制度、民情及社會條件不同與存在差異,作為內地一些防疫措施不能或不適宜在港引用的理由。這些情緒具體體現在拒絕推行全民檢測,及引入可追蹤個人行程和疫情的健康碼, 以便迅速找出案例,使香港防疫措施存在重大漏洞。這些思維造成排斥使用內地一些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引致香港的做法不倫不類、半桶水、漏洞百出,釀成這次大爆發。
造成港式動態清零不倫不類的其他 原因,是香港官員基本上並不了解動 態清零防疫手法的一些基本原則。動態清零首先要求反應要快,要走在病毒之前、出手要重,才能制止它的擴散。香港則基於官員對民情的顧慮及其他理由,採取與此相反的態度,盡 量小影響的範圍及時間,如因為房屋署未能配合的原因,對出現疫情的大廈拖了大半日才圍封檢測,檢測範圍非常有限,手法非常不嚴謹,失敗是必然的。與此相近的理由,更有特首及一些官員對內地防疫措施的誤解,如以為全民檢測就必須與禁足令一併執行;又將有限範圍的圍封檢測效果,與全民自願檢測作比較,成為城中笑話,反映他們對這些措施的功效並不真正了解。更嚴重的是,在目前的嚴峻情况下,政府竟因為檢測能力不足,不針對此問題迅速處理,而是更改圍封檢測的條件,放鬆為短期內超過一宗案例,才對該大廈執行圍封檢測,這與當前防疫措施需要加緊的要求背道而馳,疫情不進一步擴散才出奇。
向中央要求幫助 不違反一國兩制
政府防疫工作所欠缺的不是努力。 筆者不認同一些陰謀論說法,認為政府對動態清零是陽奉陰違、口是心非,有意造成香港疫情失控的情况, 最後只能向西方做法看齊,與病毒共存,與西方恢復通關,放棄與內地通關。筆者也不認同防疫是「一國」問題、中央必須插手的說法。以此邏輯,傳染病亦是人類的問題,不單是「一國」的問題。香港防疫工作應由特區政府主體負責,但有需要時,向中央提出要求幫助,並沒有甚麼不妥,不違反一國兩制。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認為「若全部由內地派員來港 處理,更可能打擊一國兩制」。這說法其實是想說尋求中央幫助,就打擊了香港「一制」的優越性。這種毫無根據的優越感,也是累死香港的原因之一。
除片面強調香港民情及社會條件與內地不一樣,提升到一國兩制的大原則來抗拒認真落實嚴肅的防疫措施之外,造成香港未能維持「清零」的原因,也有政務官長期奉行的「漸進主義」。這種處事精神在社會穩定、天下太平的情况下可能是個優良傳統, 但面對重大的社會動盪及衝擊、需採取大動作時,則是一個致命缺點。此外,政府過分自滿,以為去年底前七八個月的緩和狀態會自然而然無限期延續下去。這次疫情爆發,反映政府完全沒有一點思想及實際準備,不單止檢測能力嚴重不足,對暴增病例的處理,更是「倒瀉籮蟹」、全無準備,這是個重大的施政失誤。
香港疫情防控已進入一個新階段, 要面對一個病毒已在全港擴散的局面,已有的港式動態清零做法,已完全失效。如何盡快找出所有病例,並給予有效隔離及管理,是當前的迫切問題,對此,中央會給予全力支持, 這是無可置疑的,關鍵還是香港一方能否糾正其防疫的處事態度及思維, 有效及時使用這些援助,達到盡快回復「清零」狀態,恢復與內地免隔離通關,並探討如何放鬆對外通關的措施。對於能否做到,香港不能對自己失去信心。
作者是高等政經研究院(中國.香 港)總裁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 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 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 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 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 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