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飛:暫緩全民檢測可理解 抗疫路線圖須交代
香港第五波疫情近日稍為放緩,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21日)主持政府高層記者會時公布暫緩全民檢測,以目前香港配套措施等諸多的實際情況及由於估計累積確診個案接近200多萬人來看,的確不太具備進行全民檢測的條件,況且全民檢測的黃金時間亦已過去,故對特區政府暫緩表示理解,惟有必要盡快交代何時才是全民檢測的合適時間和整個路線圖,以安社會大眾的心。
我們要清楚全民檢測肯定是一種有效的科學手段,可以找出隱形傳播鏈,我們國家成功的經驗已充份印證,因此絕對不能說全民檢測就無意義,更不是意味着要向西方看齊一起躺平。事實上,全民檢測具有以下三個層面的重大意義:
第一個意義是防疫層面,全民檢測可以追蹤到病毒發展狀態與信息,即是做好預先的後備措施。西方群體免疫政策實行以來,不僅感染數字未見回落,更重要的問題還是「變種不斷」。所以,全民檢測則有利於及早發現病毒是否存在變動的情況,統計追蹤病毒變化發展的鏈條,及早採取措施避免香港成為新變種病毒肆虐的溫床。
第二個則是經濟層面,全民檢測可以提振市民信心及加強經濟活動。2020年武漢爆發疫情就全民檢測發生過一場爭論,有人就質疑當時疫情呈現下降趨勢就沒有必要勞民傷財做全民檢測,惟有些媒體譬如中國青年網就果斷指出全面檢測是在給市民吃「定心丸」,為經濟回暖按下「快進鍵」。所以,全民檢測可以讓市民知道全港清晰的疫情分佈情況,給市民送上定心丸,在合理情況下回復一定的經濟活動。
第三個則是政治層面,全民檢測是加強愛國者治港、恢復特區政府威信的重要措施。經歷2019年的社會風波以及這幾年的疫情,特區政府的一些措施難免令市民對政府的信任感下降。市民遇到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第一個肯定是要找政府,但特區政府之前一系列混亂甚至躺平的行為,令市民對特區政府的信任感下降。全民檢測則是向廣大香港市民證明愛國者治港能力的一次有效證明,可以突顯特區政府對香港全局的掌控協調能力,重新建立市民對特區政府的信任。
全民檢測意義重大,現在需要暫緩,也的確有幾方面客觀條件的原因。正如中央援港防控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所指出的,第一全民檢測要快,快的條件包括一系列如採樣和檢測能力、後續醫療能力和流行病學調查能力;第二是社會動員社區組織;第三是宣傳,社會大眾要理解全民核酸檢測的意義,要深刻體會到自身參與檢測對防控疫情發揮了重要作用。
就此,希望政府在暫緩全民檢測的時候,提出一些過渡性或替代性的方案。第一個方案是擴大自檢範圍,除了現有的計劃向全港市民派發防疫服務包之外,應加大對市民的自我檢測設備支持,令自檢的覆蓋面可以更廣更全面。而且,政府必須要求僱主承認自檢的立法效力,避免僱傭雙方出現勞工糾紛。
第二個方案是以「分區全員檢測」作「全港全民檢測」的鋪路石。對疫情重發區譬如沙田區進行全民檢測,一來可以有利於沙田區的疫情緩和,二來可以將之作為一個實驗區,摸索一定範圍全員檢測的步驟、流程、問題,所需要的全面配置。同時,可以率先在該區設立全民檢測所需的新社區組織,完善後在全民檢測中建立推廣。
第三個方案則是盡快確立公佈做全民檢測時機的量化條件。現時特區政府只是以模糊的初期和尾端來向公眾說明做全民檢測的時機,當然初期早已過,到底尾端的定義如何,譬如每日感染人數下降到多少數字、或者下降率達到多少時才算尾端,應讓本港醫學統計學專家盡快設立一個標準。不然公眾心中沒有預期,仍然日日提心吊膽,擔心突然之間第二朝起身就被突然宣佈要全面檢測,有一個量化條件,則可以讓本港市民有一個心理預期,看到相應數據逐步趨向標準,就知道要做全民檢測的時機將近,也會自行做準備,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第四個方案是加大宣傳公佈全民檢測的清晰路線圖。政府可透過宣傳加強市民參與全民檢測的意願,並通過執法部門定點清除一些有關全民檢測等對防疫政策散佈假資訊的網台和媒體平台,避免這些社交媒交散佈不良信息,引發市民恐慌。
總的來說,全民檢測意義重大,現時暫緩可以理解,但不等於不做或躺平等待而任由時間白白流逝,日後如何通過一系列措施完善全民檢測所需的方方面面的條件,讓市民由現時穩步過渡到全民檢測,是當下亟需處理的重點。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