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碩鳴:外籍人才流失 香港吸引力減弱 國際化都市要有國際人
國際化,首先應該是人的國際化,另外還有人才的國際化。 香港疫情趨緩,日增染疫個案在下降,但另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人才,尤其是外籍人才在香港的人數也在往下走,遷往新加坡或直接進內地成為首選。 更有獵頭稱,香港正在成為不吸引城市。
香港人口中,大部分為華人,另有約8%或62萬人為非華人。非華人當中,則以菲律賓人和印尼人居多,分別佔總人口的2.7%和1.9%。這一人群中大多是做家庭用工的。
國際人才流失影響營運
在2011年的人口統計數據里,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澳洲人,在香港的人數總共只有55797人,後些年隨香港持續繁榮穩定不斷增長,僅美國人在香港都達到了8萬5千人。他們長期居於香港,很多都是香港的永久居民。
不少外籍人士正是看準香港的自由經濟,看準香港的自由體制,既可作為進入內地市場的跳板,同時又有獨立商業和司法制度而來港發展的。
不過,一場疫,一切都變了。在移民潮和近2年嚴格的防疫措施下,香港外流了不少人才。香港總商會年初的調查顯示,近40%受訪企業表示因員工移民離港,令營運受影響。而這其中又以管理層人才流失最多。
香港歐洲商務協會的最新調查顯示,因港府嚴格的防疫政策,近半數受訪公司考慮在一年內全數或局部遷離香港,國際性展覽亦放棄於香港舉辦。
有獵頭公司高層向香港媒體稱,受香港防疫政策影響,香港流失的人才以外籍人士為主,情況相較2019年或2020年更嚴重。 該高層更坦言,香港曾是區內最適宜外籍人士工作的城市,5年內將成為其中一個不吸引人才的城市。
2021年中,政府數據顯示,自2019年以來,已有數十家跨國公司將地區總部或辦事處從香港遷出。戴德梁行(Cushman & Wakefield)彙編的數據顯示,公司的遷出造成了香港15年來最高的商業地產空置率,超過80%的空置空間源於跨國公司撤離。2020年離開香港的人員(包括外籍人士和香港本地人)數量比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任何一年都要多。
有報告提到,在2021年全年,在香港生活的美國人數目估計處於8.5萬人的水平。但到今天為止,這數字下降至準確的7萬人。
嚴厲防疫令外籍人士卻步
一直以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服務業一直是香港最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2019年,本地生產總值中,金融產業佔比很高,達21.3%,提供了大約273,000份職位。因為是國際都市,香港一直吸引國際人才。但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每過一段時間,香港總會有"走人"的消息透露。受嚴格的防疫措施影響,花旗銀行在2月中旬表示,其股票衍生品分銷部門負責人已經遷離香港,並決定把股票部門的六名高管從香港調往新加坡和其它市場,另有四、五名董事也在討論調往新加坡事宜,其中包括亞太期貨執行部門以及股票執行顧問業務負責人。
法國巴黎銀行也表示不得不研究員工和業務搬遷事宜,尤其是積極探討遷往更具成本優勢的新加坡和內地。該行目前尚有近30名員工滯留海外,無法回港,而許多外籍員工因長期不能與家人團聚,正考慮離開香港
有不少商界反映因香港防疫及檢疫措施,有外商及人才已離港,特首林鄭月娥主動提及,近月香港人才流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她承認,嚴守外防輸入會影響外資信心。強調政府立場是可同時與內地及海外通關。
既要嚴防疫情擴散,又要照顧經濟發展;既要考慮國際都市特色,又要顧及融入內地發展,兩者要取捨做到平衡,對香港是一道難題,而言實際上又是香港"一國兩制"的課題,做的好就是優勢,做的不好則成為包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碩鳴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