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達:遙遙無期的兩地通關

2022-04-01
李伯達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福山智庫研究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4-01 at 17.56.50.jpeg


4月1日,香港正式取消英美9國禁飛令,打齊疫苗的香港居民或持有工作簽證者,入境檢疫期亦縮短至7天,被外界視為邁出對外通關的重要一步。雖然行政長官表示希望「同時」與內地及海外恢復人員往來,但在內地不少官員和民眾眼中香港的抗疫「走偏」,從近日上海被迫變相「封城」,官方發動宣傳機器強調「動態清零」總方針不變,而且內地防疫實際上「從嚴從緊」,香港要與內地通關遙遙無期。最樂觀的估計,即使香港疫情受控,兩地通關也要明年3月的全國兩會之後了。

特首3月30日在記者會承認因香港嚴謹防疫及檢疫規定,造成人才流失,「我非常重視香港的國際地位」,道出了她放寬入境的苦衷。事實上,過去一兩年,香港無法與內地通關,也與海外隔絕,影響了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外商及外國領事頻密向港府施壓,並聲言如不「開關」便撤,有不少外資高管更坐言起行「逃亡」。

shutterstock_1567413796.jpg

特首早前表示「首要仍是與內地通關」,但最新說法是希望「同時」與內地及海外恢復人員往來,當中先後次序「難以說明」。「難以說明」的背後,道出了她內心的真實想法——既然難以與內地通關,還不如先通海外。因此,除了放寬入境,特首早前還公佈讓社會回歸正軌的路線圖,希望從4月21日起分三個階段、在三個月內逐步解除大部分社交距離措施。

3月30日,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主持召開支援香港抗疫工作第十次協調會,強調「援港抗疫是全國疫情防控大局的組成部分」,其實等於提醒特區政府抗疫必須服從「全國一盤棋」,隱隱道出了對香港抗疫政策「走偏」的擔憂。

面對傳染力強、病情輕微的Omicron,是否應該調整「動態清零」政策來保經濟,是否應該像歐美放寬社交管制,學習「與病毒共存」,其實在內地也有爭論。上海曾經多次表示「不封城」,以免影響全國甚至全球經濟,但在疫情急速升溫之下最終「劃江封城」,上海官方在記者會承認對Omicron變種病毒認識不足,準備不充分,防控措施執行不到位,「誠懇接受大家的批評」。

上海抗疫的急轉彎,宣告「共存派」在內地更無市場。新華社近日發佈《習近平總書記指揮打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之戰述評》,強調「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明確指出:「嚴謹的科學研究推演證明:以中國十四億多人的總人口基數、龐大老年人群體的現實國情,如不及時從嚴防控,最終將形成規模性反彈,中國醫療體系面臨擊穿危險,後果不堪設想。吉林、上海等地迅速增高的病例,已發出了強烈警示。」

事實上,抗疫政策不僅是公共政策,也涉及政治考量。過去兩年,中國堅持「動態清零」,無可爭議在全球抗疫戰贏得了上半場,但進入下半場,隨着疫苗的大規模使用,西方已經逐步放開,中國的抗疫政策面臨壓力。

不過,中國有自身的實際考慮 ,除了擔心醫療崩盤 ,也考慮到由此引發的社會穩定,抗疫政策一年內不可能改弦易轍,只能是「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今年秋天即將舉行中共二十大,這是全黨全國的頭等大事,以穩為主,不容起波瀾。整個黨政換屆實際上要到全國兩會才完成。因此,即使香港僥倖度過第五波疫情,即使換了新特首執行「動態清零」,即使僥倖下半年疫情受控,明年3月之前都不可能與內地通關。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東北三省也有多個人氣景點,香港遊客在晚上到步行街「行街」,將樂而忘返,至少,大家沒有語言障礙,東北城市治安良好,購物講究秩序和輪候,貨真價實,商家較老實,對香港消費者而言,較容易接受

    朱家健  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