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均瑜:中國動態清零模式體現生命至上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兩年,各地應對疫情大抵有三種方法,一是大部分國家採取群體免疫、全面放開的模式,與病毒共存;二是中國內地的動態清零,全面防控;三是香港的邊放邊控。不同的模式各自有其根據,也各自有其社會基礎。
西方社會崇尚個人自由和權利,在疫情嚴峻時刻也抗拒口罩和封控,在選票效應下,政客們也就只能從眾,放棄管控,而且精英們大多崇尚優勝劣敗,汰弱留強,他們最擔心是疫情癱瘓醫療系統,只要醫療系統能夠承受,染疫及死亡人數就不在考慮之列。況且淘汰了一部分老弱傷殘,更可減少福利支出,加上生產與消費可以復常,經濟效益不言而喻。
中國政府之所以堅持「動態清零」,當然是因為人民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生命至上的施政理念,加上政府得到信任,民眾願意配合,才可以做到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只要社區出現本土個案,便第一時間封人封地,加強檢測,找出源頭及傳播鍊,防止病毒繼續擴散。
在社會主義的體制下,一方有難,全國支援,所以也不用擔心醫療系統癱瘓。當然動態清零,社會成本甚高,對經濟影響極大,所以很多人包括世衛總幹事也覺得中國將這種不惜代價的做法將無以為繼,最終會放棄動態清零。生命至上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夏蟲語冰。
中國還有一個判斷與西方南轅北轍。西方社會的主流意見認為,在建立了群體免疫的屏障後,疫情將會自動放緩,新冠就會像感冒一樣成為風土病。但從中國政府最近將方艙醫院永久化,以及在全國加建十五分鐘內可步行到達的檢測站,中國政府對疫情的未來發展並不如西方那樣樂觀,依然在作長期的抗疫準備。
香港的抗疫防疫政策,既不像西方那樣全面開放,也不像內地那樣全面管控,而是一方面逐步放寛社交距離,另一方面那裏出現疫情就強制檢測那裏。這種跟著病毒跑的政策,後果無非三點:一是病毒跑得太累,自己停下來,自動清零;二是病毒與政府動態平衡,疫情就長時間不上不落;三就是病毒突然精力旺盛,下一波疫情就會光臨。
其實疫情還在發展中,病毒也在變種中,後遺症也在研究中。那一種應對新冠病毒的模式最為有效,時間將會作出證明。
撰文: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教聯會會長黃均瑜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