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文:香港已建立新冠的群體免疫嗎?

2022-10-05
陳凱文
學研社成員、福山智庫研究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10-05 at 5.17.35 PM (1).jpeg

政府將於本周四起放寬部分社交距離措施,包括食肆由限8人一枱增至12人。為此,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相信放寬對疫情無太大風險,宣稱本港經歷多次大爆發,社區已建立群體免疫,認為現在是盡快放寬社交距離措施的「黃金機會」。梁子超在節目中除了支持「0+0」外,還稱4人限聚令已「名存實亡」,同時認為現時到處雖然都要掃瞄安心出行,但會掃瞄的人士甚少,因而質疑其追蹤效果。

某程度而言,梁子超提出的部分質疑,着實有其道理,例如他指出現時在「0+3」下,旅客到港後已能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基本上已進入了社區,「0+0」跟「0+3」在抗疫效果上確實差異不大。此外,既然需要除下口罩進食的食肆,已可由限8人一枱增至12人,加上現時已規定市民外出須佩戴着口罩,限制4名以上市民一同出行的限聚令,確實在邏輯上存在矛盾之處。

梁子超指掃描安心出行的市民不多,加上本身沒有追蹤功能,又的確難以在對方受感染之後,透過得知對方行動軌跡而查找密接者和次密者。然而,梁子超所提出的問題,其實算是抗疫上的漏洞,會造成病毒傳播風險,照道理理應加以堵塞才對,他為何反過來要求取消措施呢?他給的答案是香港社區已建立群體免疫,其理據則是過去7日,每日新增個案平均下降27%。

所謂香港已建立群體免疫一說,不只梁子超說過,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孔繁毅在4月時也曾說過,當時的說法是香港已築起自然免疫屏障,不少時評員亦跟着說,但這真的是事實嗎?似乎不是,否則香港若真的如孔繁毅所言,已於4月建起自然免疫屏障,確診數字為何會在之前跌至三位數之後,又會在9月初回升至過萬宗,直到近日仍未跌回三位數字?

我們還不要忘記,官方公佈的確診數字,很大程度依賴確診者主動申報,不少人其實是已遭感染,但因病癥不重沒求醫而不被官方發現,意味着實質確診數字一直有可能比官方數字高。況且,即使根據政府近日公佈的每日新增確診數字,依然維持在3000左右,而且仍有新的死亡個案。以10月4日的數據為例,本港新增個案便有3286宗,多8名患者離世,所謂群體免疫一說,究竟從何談起?

歸根究底,問題似乎是源於有人誤解,甚至是疑似曲解群體免疫此一概念。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定義,群體免疫是指「很大比例對某種傳染病獲得免疫力,令病毒難以再循人傳人的方式傳播,沒免疫力的人亦因此而免受感染」。如是某一社區內的大部分人已遭感染,痊癒後已於體內產生抗體,因而令其他未曾患病的人免受感染,這便是自然免疫。另一方法則是透過大規模接種疫苗,築起免疫屏障,從而令不適合接種的人亦能因此而免受感染。

從醫學角度而言,要達致群體免疫,其實需要兩個前提,一是疫苗本身的確能讓接種者產生免疫力,二是病毒本身沒出現變異,情況如人類過去能消滅天花的情況一樣。然而,現時政府一直鼓勵市民接種的新冠疫苗,除了能降低重病率和致死率外,真是具有預防感染的能嗎?客觀數據已經擺在眼前。換言之,透過接種疫苗讓大部分人產生免疫力,藉此防範病毒在社區內傳播,從而建立群體免疫之法,至少在現階段仍是未曾成功過。

另一方面,新冠的其中一個特點,便是在傳播過程中變異的速度較快,而且病毒在社區內傳播的機會愈高,在人傳人過程中出現變異的機會亦愈高,所以我們才會在這幾年間,不斷聽到新的變異株代號,由Alpha到現在Omicron還要分BA.1還是BA.5。在此情況之下,即使社區內已有大部分人遭受某一病毒變異株感染,體內所產生的抗體,亦未必能免受另一隻變異株的感染,這亦解釋了新增確診數字為何在早前跌至三位數後,到了9月又再攀升至過萬宗。

由是觀之,香港乃至全球均未建立群體免疫,才是客觀事實,只要病毒再出現變異,即使曾受感染的人仍有機會遭受二度感染。當然,新冠疫情爆發已有兩年多,抗疫疲勞情緒高漲,再加上香港經濟出現下滑跡象,要求放寬各類抗疫措施的呼聲愈來愈高,着實可被同情地理解,但是為了爭取抗疫措施的放寬,竟說出有違事實的疫情分析,對社會是真的有益嗎?這個問題,實在值得大家深思。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在新冠疫情期間,一方面,居民較長時間留在自己的社區,能藉此加深彼此認識和了解。另一方面,研究結果顯示因為在家工作措施,相比疫情前,住客更易受到鄰居不當行為的滋擾,因而醞釀更多鄰里衝突和糾紛。顯而易見,在缺乏有效的外在制度之下,我們難以依賴居民本身自律或彼此作出協調,減少對鄰居的滋擾。

    賢聚嶺南  202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