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如何評價九七年後的香港?

2022-07-04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shutterstock_1687449481.jpg


本星期五是香港回歸中國25周年的紀念日。在此之際,若能客觀總結「一國兩制」過去25年在港落實的情況,既有助還原真實歷史,也將有利推動香港未來發展。

香港長期以「東方之珠」舉世知名,港人勤勞及政府的高效率曾令外國人印象深刻。可惜回歸以來經歷風風雨雨,尤其2019年一場史無前例的修例風波,意外揭開了香港醜陋的一面,各種潛藏的社會問題和矛盾一一暴露出來。

北京去年實施《香港國安法》後,香港社會氛圍進一步陷入低谷。部分港人慨嘆「一國兩制」徹底失敗,尤其集會、言論和參政的空間大不如1997年前,對中國大陸滿懷憤懣,紛紛選擇移民海外。

香港民意研究所最新發表一項民意調查,反映了上述情況。根據該調查,港人的「香港人」身份認同指數高達75.4分,位居榜首;「中國人」則繼續排於榜尾。若以年齡劃分,在18至29歲組群中自稱「中國人」的比率更只有2%。

但要注意的是,人們對於過去的事情,往往傾向給予比當時更正面的評價;縱使當時受到不好的對待,事後也會有較為正面的評價。在比較九七年前後的香港時,或許也要小心看待。

犯罪情況是個很好的例子。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的治安差,我記得當年不時有大陸犯罪分子到香港搶劫金行,不少港人出門都心驚膽跳。

時至今日,香港幾乎沒有搶劫金行的罪案。去年整體罪案數字只有六萬多起,很多還是詐騙案,行劫案只有百多起。基本上,現在街上遇到劫匪比遇上騙徒還要困難。

香港整體犯罪率持續下降,這與一般認為1997年後治安會變壞剛好相反。反修例期間,激進示威活動直接衍生不少犯罪行為,如縱火、刑事毀壞等等,令人以為香港治安很差。其實,眼下的香港仍然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一些港人喜歡慨嘆今不如昔,只是他們非常容易忘掉當年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模樣。

再以另一個為人詬病的土地及房屋問題為例;不少港人埋怨,97年後特區政府施政有誤,以致房價及租金不斷飛漲,令香港成為世界上居住成本最高的地方之一,港青置業夢遙遙無期。

必須承認,香港房屋問題確實相當嚴峻,但客觀而言也沒像一些媒體報道那麼誇張,好像大部分港人都委身狹小的劏房。

雖然公屋申請平均輪候時間超過六年,但長者或者窮困家庭仍然可以在三、四年內成功入住公屋。許多基層市民也可以申請入住廉價的過渡房屋,並非人人被迫露宿街頭。

香港無綫電視台早些日子剛播映一套大受歡迎的紀錄片《尋人記2》,當中有一集成功尋找到40年前住在李鄭屋徙置大廈的一些居民。一位受訪者憶述徙置大廈的「逼人」生活,指當年一家四口住在86平方尺的單位,屋內空間幾乎是大家臉貼臉,難以放置雜物。

當年李鄭屋徙置大廈的環境非常惡劣,廁所、浴室都是公用,女廁經常充斥非禮、偷竊的罪行;而且廁所淤塞,又沒有廁所水供應,衛生情況令人擔心。

後來,該名居民成為義工,支援其他鄰居爭取儘快入住公屋。不過她在訪問中也指出,李鄭屋徙置大廈環境迫人,又是罪惡之城,但自己依舊想念當年鄰居的人情味,坦言「現在找不到當年的人情味」。

眼下不少港人都和該名居民有同樣思維。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若持續保持負面的情緒,就會變成一種壓力。所以人的腦海中的負面記憶,往往會比正面記憶更快消失,相對而言剩下較多正面記憶。不少港人緬懷昔日香港,以為香港今不如昔,其實並不一定正確。

事實上,香港回歸後有許多進步的一面,譬如坐擁一流的基建設施,公共交通準時可靠、快捷舒適、費用廉宜,是全球最完善及有效率的交通系統之一。港人也愈來愈長壽,男女平均壽命更成為全球之冠。當然,近年香港社會爭吵不休,政治鬥爭加劇,也是真實的另一面。

換言之,香港回歸後到底是進步抑或退步,要看站在哪個角度解讀。但有一點很重要:媒體甚少報道好消息。當大家都報憂不報喜,我們應該保持一定的懷疑;反過來說,若有人一味報喜不報憂,我們也要高度謹慎。或許,對香港問題的正確認知,應該是這個社會正愈變愈糟,也在愈變愈好,兩者並行不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合體」,內地形成8天的「超級黃金周」。高漲的旅遊需求集中釋放,國內旅遊及消費呈現大爆發。實際上,旅者選擇旅遊的聖地無非從衣、食、住、行這四方面考慮,而香港又佔據地理位置、語言等優勢。隨着港府最近也推出「夜經濟」的各項措施來刺激消費,相信這個佳節肯定能帶動經濟、零售業、旅遊業的發展。

    邱帆  2023-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