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雄:防控疫情關鍵在於「密度」
近日疫情再次反彈,受感染人數大約每兩星期翻一倍,在這個速度下,估計八月中旬每日受感染人數會再次過萬,到時候醫療系統會受到嚴峻的挑戰,整個疫情亦會變得更難控制。
疫情不同以往
估計今次疫情比以往更難處理,原因是世界各地紛紛降低防疫措施,放寬出入境限制。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之一,很難再收緊入境防疫措施,避免打擊經濟。但同時間,隨着愈來愈多外來人士到港,縱香港入境防疫措施再嚴謹,也難免有百密一疏的地方,外來傳播到本地社區的風險每日遞增。另外,身邊的親朋近日相繼中招,當中接種了三、四針的比例不少,看來接種疫苗只能減低重症,但不能把疫情壓下去。
還有的是今次反彈不似以往由幾個大型群組引發,都是涉及分散個案及不確定的傳播鏈,再加上新型變種病毒,導致當局由追蹤源頭,切斷傳播鍵的政策,改為針對限制受感染或高風險人士活動,減少社區擴散的機會。政府提出參考內地及澳門的「健康碼」概念放到「安心出行」應用程式,這個因情況而作出轉變,仍有不足的地方。
關鍵在於「檢測密度」
本人認為未來防控疫情關鍵在於「檢測密度」, 我們需要增加檢測人數及次數, 及早發現病患感染, 盡早切斷傳播鏈。
政府可以考慮利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 增設上載及申報自行快速檢測結果的功能,再將檢測結果結合到疫苗通行證。如自行檢測結果為陰性, 疫苗通行證的二維碼會為綠色,陽性為紅色,需要核酸結果轉為陰性才可以解除。當疫情嚴峻時, 自行檢測結果的有效限期設定為24小時, 過期時會轉為黃色, 被禁止進入到高危人群的場所; 如要解除限制, 需要再次上載自行檢測結果。隨着疫情狀況, 政府可以改變上載自行檢測結果的有效時限, 做到動態防疫控制之餘, 亦能便利市民生活。
無可否認核酸檢測的可靠度比較高, 但可知核酸檢測受制於儀器、人手、時間等,参考上海封城檢測的成效,就會明白不論付出多少人力物力去尋找個案,但不用兩、三個月疫情會再次爆發,對於人流物流頻密的大城,疫情反反覆覆這個是逃不了的命運,還要冒着巨大的政治風險,所以追求長期的全民核酸檢測是不切實際。在檢測技術未有進一步突破之時, 我們只能靠自行快速檢測配合手機應用程式使用, 快速應對現時大規模的疫情反彈。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