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俊飛:維護及建構中道香港
作者:紫荊黨政策研究院院長伍俊飛
近期輿論場發生兩件事,引起本港和內地網民激烈爭論。其一是藝人張學友在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視頻中,大聲喊「香港加油」,結果被一些網民抨擊為「不愛國」;其二是老一代著名作家、政治異見人士倪匡逝世,全國政協委員成龍發文悼念,卻被陸港兩地部分網民斥責甚至謾罵。
這種激進言論顯然不利「一國兩制」理論和實踐在香港的發展,香港社會必須明確反對極左和極右思潮,堅持符合中道的前進道路,尊重理性、法治和言論自由,唯此我們才能為社會撕裂畫上休止符,這無疑需要陸港社會共同努力。
宜肯定中產階級訴求
中道符合香港作為中產階級社會的特徵。中道治理強調理性、平衡、中庸,追求進步、公平和正義,而它們實際上就是中產階級的價值觀。中產階級總體上具有相當的理性知識,習慣於個體主義的生活方式,贊成市場競爭,遵紀守法,天然反對專制,並不盲從任何政客或激進主張,也不會去膜拜一些自以為是的權力和資本精英。
自美國「佔領華爾街」運動以來,包括香港的發達經濟體內的中產階級,期望出現一種更能表達自己利益的理性價值體系,強調市場擇優和按貢獻來分配的社會原則,反對利益集團和政治人物佔據特權,反對以社團圈子、政治觀點為標準來分配資源。為了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我們宜肯定香港中產階級的這種訴求。
中道符合香港作為中華傳統文化根據地的歷史與現實。維護整體利益,容納不同意見,內外協調,不趨極端,這種社會政策既符合中國傳統智慧,也是中國共產黨在成熟後努力堅持的原則。在中華文明之外的國家和地區盛行的排他性宗教信仰、左派和右派政治等,都不符合中道思想,因它們都沒有兼顧自己的對立面。西方的左派或右派,都是基於自身所在的社群提出政治觀點、推出政策,不大考慮社會整體利益。
雖然港英政府通過教育和公務員體系選擇性清洗了中國傳統文化,但開放、寬容、協商、維護整體及超越左右政見的中道價值觀,在港仍有深厚土壤。我們應把它發揚光大,而不是棄若敝履。
中道符合香港作為進步普通法社會的獨特性。良好的普通法社會,尊重個人和機構等在法律容許範圍內的逐利,言論、思想等自由,並在此基礎上促進各階層友好合作,鼓勵企業家的創新與冒險精神,發揚專業人士的民主與理性精神,及接受弱勢群體對平等的追求。
香港的普通法體系宜平衡企業利潤和民眾福利,節制利益集團的欲望,維護中產權益,並賦予中產直接介入公共決策的權力,從而解決民主與秩序的衝突及社會深層次矛盾。
香港承認和尊重市民表達不同政治意見的權利,只要其不妨礙他人的正當自由。如果持不同政見者沒有使用和煽動暴力,沒有違反具體法令,那麼其言論就不會構成對法治社會的破壞。普通市民對政府和政客的批評,如果有據可依、合理有度,那麼社會就不能從政治層面對其圍剿。
前路不能是社團資本主義或新權威主義
中道符合特區政府倡導愛國主義的政策目標,有助於遏制民粹思潮的氾濫。民粹是中道思想的對立面,總是拋棄國家整體利益,是反對市場、反對法治、反對專業精神、反對按貢獻分配的力量。香港的愛國主義應該是理性的民族主義,盡量照顧每個人的權益,不能出現利益集團的「一言堂」;應尊重專業成就,建立根據市場上實現價值的勞動而不是呼叫愛國口號聲音大小來分配資源的制度;應以大眾民主為最終目標,體制化地吸收專業人士和相關居民參與國家各行各業的決策。
香港的前途不能是社團資本主義,也不能是新權威主義,我們宜在中道思想基礎上發展香港特色資本主義。內地極少數網民以國家主體體制的濾鏡來看待香港資本主義,其思考實有失周全。我們既然選擇了一國兩制,就要有「圍城必闕」、「尊重差別」的長遠打算和大國氣度。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