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海侯:勞民傷財的「主禮文化」,應該果斷摒棄

2022-07-28
 
AAA

w644.jpg

香港會展經濟發達,超過15萬平方米的展覽面積成為撬動服務業、旅遊業的重要載體。疏通商業貿易渠道,促進地區經濟鏈接,聚合機會、聚集人氣,會展經濟綠色、高效、可持續,正是國家和香港鼓勵支持的朝陽產業。

會展經濟是香港的拳頭品牌,組織服務能力一流亦享譽世界。然而,香港高增值的會展經濟背後,也有高虛耗的主禮文化。

在香港,一個幾乎無日不有的現象是:

某社團搞活動,找公關公司,租活動場所,請來一大票政界商界嘉賓。發言的沒幾個,主禮嘉賓一大堆,邀來圍觀的更是既眾且廣。活動一兩小時內,無論台上的還是台下的,基本都淪為氣氛組,形式意義而非實際意義成了活動的主題。

經常擔任主禮嘉賓的朋友講,自己就像一盆景,被搬來搬去,但又不能不去。「你捧別人的場子,別人捧你的場子,僅此而已」。

問題,不止於此。

 

主禮文化,在香港幾近泛濫程度。

社團換屆,要邀請一大幫人;活動啟動,要邀請一大幫人;地區聯誼,要邀請一大幫人。

要規格,能請特首不請司長;要場面,能請來100人不要50人;要奢華,能在五星級酒店不去三星級酒店。

疫情前,類似各種活動往往還要吃飯,主辦方一般會請主禮嘉賓「買桌」;你買一桌,我買一桌,各種朋友都被召集前來湊數;一桌上萬元花出去了,中途退出者大有人在,食物浪費現象極其嚴重。

久而久之,攀比之風、奢靡之風已然形成,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大行其道。而那些坐在台上供人觀瞻的主禮嘉賓,又何嘗不是不勝其煩,將大量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給人當擺設上。

所謂主禮嘉賓,來來回回都是那些政界高官、商界大佬,在普通市民看來,主禮文化就是精英聚會、名流社交,就是怎麼也突破不了的小圈子文化,怎麼都不是老百姓能夠躋身其中的。

 

香港主禮文化的形成,有其必然性,也曾經有其必要性。

過去,香港亂,人心不齊,社會撕裂內耗。各協會社團通過舉辦類似活動,可以生出多重效用:

1.提振士氣,證明團體實力及增強團體凝聚力;
2.塑造觀感,呈現團體地位及提升社會影響力;
3.壯大聲勢,整合更多資源力量以拓展發展空間。

一度,這些活動就是抱團取暖的需要、社會動員的表現、輿論宣傳的抓手,就是統戰工作本身。

原來有必要,現在未必還有必要。

今天,香港由亂到治,步入由治及興,有香港國安法及新選舉制度護航,社會政治大局穩定可控。聚精會神謀發展,切實排除民生憂難,香港有了條件。

這種讓官員忙着「跑場」而不是下基層,讓社團忙着「組局」而不是搞服務,讓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堂而皇之登堂入室的主禮文化,已是百弊而無一利。

統戰不是這個搞法,主禮文化帶來的不是團結而是脫節;實幹不是這種表現,主禮文化體現的不是光榮而是虛榮;主流價值觀不是這樣構建的,主禮文化不是傳統而是惡習。

這樣的主禮文化,提醒着人們香港階層板結、流動梗阻,提醒着人們香港不缺社交家而缺實幹家,市民不歡迎,有意見,很厭惡。

 

主禮文化,就是香港文化的糟粕。打掉主禮文化,才能把官員解放出來,讓社會崇尚實幹,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推到香港文化的C位。

不用天天跑場了,官員為民服務的時間就更長;
不用講究排場了,社團聯繫會員的行動就更多;
少去會場多去現場了,各方才真正能夠體察民情民生。

今年年初,香港發生「生日派對事件」,十幾名特區政府高級官員、20名立法會議員、220餘人出席私人生日宴會,造成嚴重負面的社會輿情,市民的觀感是好是壞,對特區政府的信任提升還是削減,對名流大腕尊重還是鄙夷,都無需多言。

推進人心回歸也好,實現新的發展也好,香港需要的是真幹事的人、真幹事的文化。主禮文化,這種勞民傷財、虛頭巴腦的玩意兒,撐不起香港明天的排場,不要也罷。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靖海侯》
 

延伸閱讀
  • 主禮文化帶來的不是團結而是脫節;實幹不是這種表現,主禮文化體現的不是光榮而是虛榮;主流價值觀不是這樣構建的,主禮文化或許曾經是傳統,但現在它卻更像一種惡習。

    這樣的主禮文化,市民不歡迎,有意見,很厭惡。

    靖海侯  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