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佩洛西竄訪台灣後中美關係怎麼走?
日前,美國眾議長佩洛西率領的國會代表團不顧中方反覆警告仍然竄訪台灣,引發台海形勢和中美關係的又一次危機態勢,也將對仍處低谷的中美關係造成新的長遠衝擊。
佩洛西此次竄訪台灣是在美國國內政治大背景之下其個人長期反華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對當前中美關係的危害顯而易見。一方面,這次竄訪引發的危機事態明顯破壞了近期剛有起色的中美互動氛圍。最近一段時間,中美高層溝通較前期更顯頻繁,外交、國防等各領域的多層級對話相繼展開,為兩國關係回歸正軌創造了基本條件。佩洛西不顧中方反覆勸阻、示警,成為25年來落地台灣的美國最高層級官員,悍然踐踏中方核心國家利益。中國被迫做出相應反制,暫停防務、司法、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既定合作議程。佩洛西的竄訪有可能使得中美近期穩定兩國關係的努力「歸零」。
另一方面,這次竄訪進一步破壞了美國的政治信譽,本就脆弱的中美互信基礎再遭衝擊。幾十年來,台灣問題之於中美關係的重要性和敏感性眾所周知。美國近年一再操弄「台灣牌」,不斷破壞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圍繞此次竄訪,拜登政府以所謂「三權分立」的政治體製為由,聲稱「政府無權干預立法機構官員的行為」。這種做法堪稱前所未有地拉低了中國對美國政治信譽的認識:美國不僅會以政府更替為由背棄外交承諾,更可以政治體製為借口放縱反華勢力為所欲為。一旦基本信任不存,再多的溝通互動都將毫無意義。
展望未來一段時期的中美關係,佩洛西竄訪台灣的一些幕後因素和特徵將對兩國關係進程產生更直接的影響。首先值得關注的就是中美互動主體的多元化態勢。中美國情差異巨大,外交體制和模式亦有明顯不同。據報道,作為眾議長的佩洛西此次竄訪並未獲得同屬民主黨的拜登政府的明確支持,美國軍方也認為行程不妥,但其行動事實上仍然成為美國外交的重要宣示,事後得到拜登政府背書。圍繞是否取消對華關稅問題,拜登個人傾向支持,但白宮國安會、財政部、貿易代表辦公室等長期意見不一,不同企業代表的利益群體分歧則更加明顯,關稅問題進而久拖不決。上述事例再次彰顯了美國對華政策多主體的特徵,這雖非新現象,但隨着中美博弈逐步激烈,這一特徵將使得美國決策過程更加複雜化。從中方看,此次台海危機引發民眾廣泛關注,佩洛西乘機行程被「全民直播」,民意力量對決策的影響更加不可忽視。
芯片之爭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佩洛西落地台灣的政治意義明顯,其與台積電的互動則可能更具有現實意義。以芯片為代表的科技領域是近年美國對華打壓和競爭的核心領域。在美國的盤算中,台灣依託於其芯片產業,在地緣政治之外的戰略價值進一步上升。美國軍方人士提出「硅盾」設想,妄圖利用台灣芯片優勢抵禦中國尋求統一的努力。今年5月,拜登提出打造美、日、韓、台「芯片聯盟」(Chip4);8月,拜登簽署「芯片與科學法案」,推出差異化的產業扶持政策,限制相關企業在華經營活動。鑒於芯片問題在國際科技競爭中的敏感性,美台芯片合作以及更大範圍、全面排除中國的「小圈子」合作,無疑將使得台灣問題更加複雜。
另一影響兩國關係的重要因素是中美在西太平洋的軍事互動態勢。在佩洛西落地台灣前後,中國進行了一系列重大軍事行動,突破所謂「台海中線」、「圍島」、懾止等行動和能力得以強化演練。而美國軍方在此過程中明顯反應低調,僅在事後宣稱會繼續在台灣海峽航行。美軍的行為大概率是受到了拜登政府的政治約束,然而這仍不失為觀察危機事態下中美軍事互動模式的一個重要案例。有美國媒體注意到,佩洛西的乘機有意繞過南海區域,迂迴一大圈之後飛往台灣。這是否意味着美軍在南海區域的行動自由已然受到中國相關軍事布局的影響,是否意味着中美區域性軍力對比態勢出現新的微妙變化,也值得進一步觀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美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