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環:從佩洛西訪台看中國政府的戰略選擇
近期,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罔顧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一意孤行訪問台灣,不僅令台海局勢陡然緊張,而且給中美關係帶來衝擊,為地區安全製造不穩定因素。
台海局勢的危與機
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但美國一直介入其中。佩洛西訪台直接導致台海局勢新一輪緊張。對「倚美謀獨」的民進黨當局而言,遊說政客和議員訪台是他們的慣用手段,像佩洛西這樣的高級別人物自然備受青睞,但佩洛西的到來,沒有給台灣帶來任何實質性利好,反而引發大陸捍衛主權、安全的強烈反彈。持續多天的實彈軍事演訓前所未有,民進黨所謂的「台獨」之機恰是台海之危。
對大陸而言,沒有阻止佩洛西赴台本來是台海之危,但通過「圍台」演訓,不僅檢驗了軍隊的實戰能力,而且在台海形成常態化軍事演訓活動,成為向統一邁進一步的新機。
在台灣問題上,中國政府正是在一次次的危機中不斷深化對兩岸統一的思考。無論是島內局勢的變化,還是外部力量的干擾,都沒有影響大陸統一國家的步伐與信心。此次大陸除軍演外,還啟動經濟制裁,停止100多家台灣食品廠商的產品輸入,暫停台灣柑橘類水果和冰鮮白帶魚、凍竹莢魚的輸入,以及叫停天然砂對台出口。大陸(含香港)一直是台灣地區的第一大出口市場,據台「財政部」統計,2021年台灣地區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金額達1889億美元,占其出口總額的42.3%。大陸的「窮台」「困台」策略是否已在路上?台島內政治格局會否在壓力下發生變化?台民眾的無感或痛感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台獨」勢力走向?和平統一之路還有多少危機需一一度過?相信各方會持續評估並動態調整政策。
中美博弈的虛與實
中美兩國自1979年建交以來,關係起起伏伏,圍繞人權、經貿、台灣、南海等問題齟齬不斷,但整體保持穩定。近年,隨着中國整體實力的增強,美逐漸視中國為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拜登政府上台以來,無論是「競爭、合作、對抗」還是「投資、結盟、競爭」,競爭已成為美國眼中對華關係的一大主軸。作為「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核心、最敏感的」台灣問題,自然成為美方企圖拿捏、撬動或激怒中國的一張牌。
佩洛西作為美國第三號政治人物,不顧中方多次外交交涉,挑釁訪台,中國自然也不會像對待以往訪台的美政客或議員一樣,僅予口頭譴責。如果沒有實質性阻嚇動作,既無法向國民交代,也無法防止美台繼續「官方互動」,甚至可能引發各路人馬競相訪台的「破窗效應」。因此,在佩洛西訪台後,中國立即宣布在台灣海域進行實戰演訓,並對佩洛西及其直系親屬進行制裁,對美採取八項反制措施。
截止目前,中美雙方保有一定「默契」,反應都比較克制。中方明示演訓活動公開、透明、專業,拜登也表示「不擔心」中國的軍演。可以預計,由於各自國內政治議程(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和美國中期選舉)即將展開,此波圍繞台灣問題的博弈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雙方有虛有實,繼續過招,不排除美國及其盟友軍艦、軍機再次穿越台灣海峽,在我專屬經濟區航行、飛越。當然,中國也會依照國內法、國際法和國際慣例行使自己的權利。
中國戰略選擇的軟與硬
當今世界大國博弈日趨複雜多變,地緣政治衝突、新冠肺炎疫情等傳統與非傳統安全交織,中國政府始終秉持和平發展的理念,國防實力的增強從來不是為了「稱霸、擴張、謀求勢力範圍」,而只是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對中國政府而言,台灣是核心利益,沒有多少退讓的空間。中國政府當然希望用和平的方式實現兩岸統一,但如果現實不允許,領導人也必須進行政治決斷。這也是從第一代領導集體至今,中國政府從未承諾放棄非和平手段解決台灣問題的原因。
在大國關係尤其是中美關係上,中國政府堅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避免對抗、合作共贏的理念。此次佩洛西訪台,中方儘管憤怒,但還是呼籲美遵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希望台海維持和平穩定。也正是基於這種和平的理念,中國政府選擇了與美論戰,而非兵戎相見。
對於身處其中的亞太地區,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促進該地區的和平發展。亞太的和平繁榮不僅關乎本地區命運,更關乎世界未來。正因為如此,沒有國家希望亞太地區燃起戰火,截止8月5日,已有160多個國家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對中國捍衛主權、安全的行動表示理解、支持。中國選擇了和平發展,不希望有國家借台海生事,願與其他國家一起維護亞太的安全穩定。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美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