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香港人的「戀英情結」應徹底揚棄

2022-09-13
陳國祥
台灣資深媒體人、 香港傳媒主筆協會成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9-13 at 3.44.09 PM.jpeg

香港曾被英國殖民一個半世紀,在中國動盪不安的亂局中,以借來的空間與時間胼手胝足發展,利用獨特的地理位置與絕佳的歷史機遇奮發有為,而能致富雄起。英國對香港的經濟發展、融入世界、自由維護、法治建設、教育開化卓有貢獻,所以許多港人獲益良多,衷心認同,由此而形成深厚的「戀英情結」。

回歸祖國後,有些人不思殖民統治之不當,反因感覺新時代不如舊時代,而更加懷念殖民統治時代。及至「反送中」運動挫敗之後,引來國安法管治與愛國者治港新選制,許多無法認同者競相移民英國,真正成為大英國協的子民,結果多不順遂,飽受「戀英情結」帶來的苦果。

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辭世,許多港人基於歷史情節與現實認知而深感哀痛,這是人情的真摯表露,無可非議。值得探究的是,翻過英國在港殖民統治的歷史一頁之後,港人還要繼續懷舊與「戀殖」嗎?主權歸屬改變之後,香港人的國家認同該當如何調整?以當前世界的發展趨勢,「棄港投英」是個人與家庭的正確選擇嗎?總而言之,一些香港人心中殘存的「戀英情結」是否應該徹底了斷?

「情結」泛指一種無意識的組合,藏在內心深處的心理狀態。心理學大師榮格通過對個人無意識的研究,發現了個體一組一組的心理內容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簇簇的心理叢,而將之稱為「情結」。香港部分人從歷史和現實的感受中形成複雜的心理狀態,傾向於厭中而愛英,這種心理叢可以稱之「戀英情結」。

這種情境應隨女王伊利沙白二世辭世而徹底揚棄。她統而不治英國七十年,雍容的風範與堅毅的性格贏得世人及其子民的尊敬與愛戴,勉強維繫了帝國的餘溫,但在當前英國所處在的內外現實上,大英帝國恐將隨她去世而更加快速崩解。她是英國在劇烈的變遷中的穩定象徵,也是英國美好歷史與精緻文化的體現。她的去世讓人傷感,同時聯想起英國的來時路與未來路,但港人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迷茫失準。
在人類近代歷史上,英國確有過人之處,而且卓有貢獻,不僅是最早現代化的國家,而且引領全球邁向現代化,其文化內容至今仍左右世界。英國率先實踐憲政民主,所發展出的資本主義成為現代國家發展經濟的基石;即使在港的殖民統治,也不無可取之處,對香港的發展居功厥偉。然而,歷史的巨輪早已碾碎了大英帝國,現實的衝擊弱化了英國國勢,方興未艾的艱難更將加速英國的衰敗。

女王見證了英國近一個世紀來從盛世到衰頹的歷程,她的辭世,不僅喚起世人對英國盛極而衰歷史的思索,世人也該重新審視英國,尤其是其未來的發展脈絡,從而建立對英國的準確認知,從中調整自己看待與對待英國的正確態度。

近年來英國持續走下坡,尤其脫歐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產生諸多負面影響,仍在發展中,疫情對經濟造成破壞至今未歇,通貨膨脹指數高居世界發達國家之冠,俄烏戰爭更讓英國陷入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能源危機與衰退趨勢。

當前英國面臨的深重難題,十個手指頭數不完,其中最棘手的是:通貨膨脹嚴重、生活成本高漲、經濟陷入衰退、能源既貴又缺、脫歐後續棘手、金融中心搖動、人力嚴重不足、工資成本高漲、罷工蓄勢待發、人心騷動不安、各業動盪不安、蘇格蘭欲獨立、北愛關係紛擾、俄烏戰爭後續、英聯邦成員求去等等。

嚴峻的挑戰需要英明有為的領袖統領迎難,但英國近幾位首相都非力挽狂瀾之才,新上任的卓慧思尤然。她言語浮誇,政見強烈而不符實際,政策充滿矛盾且無助於應對難題,讓人對英國的前景展望更加悲觀。她是女王最後一位任命的首相,能否讓女王安心九泉,令人高度懷疑。

英國對世界的歷史功過可以不加深究,但至少要有理性而公允的評價,至於對其發展的趨向,更要有精準的認知與務實的判斷,切不可因為懷緬過去而欠缺全面而客觀的認知,也不宜將其與現時的不滿糅合在一起,任何戀殖情感與思想都必須徹底揚棄,否則無法在新的現實中保持平衡心理與清明理智。

「戀英情結」是許多港人的精神負擔。在主權歸屬轉移之後,這種心理狀態應該是歷史的殘餘,若不徹底揚棄,必然構成適應現實的障礙。若讓這個情結左右自己何去何從的判斷準據,也可能因失準而誤入歧途,比如近年許多心懷「戀英情結」者移民英國後普遍有夢碎之感,面對艱困的現實痛苦求生謀福,而展望英國悲淒的前景,不少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在這個歷史的轉折點上「戀英情結」殊不可取,必須斷然除盡,否則必將迷茫錯亂。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一些學者提出的所謂「去殖民化」運動其實治標不治本,解決不了歷史遺留問題。

    路易  202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