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海侯:羅家英「感恩」英女王,折射的是香港社會尚存的歷史觀架構問題
一
因在社交平台悼念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香港演員羅家英的言行在兩地引起廣泛爭議。香港導演高志森首先發聲,內地網民繼而一片譴責。輿論壓力及反躬自省下,羅家英於9月15日在內地微博發帖道歉。
羅家英大概沒有想到,自己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奮鬥了一輩子,竟在75歲之齡招來「數典忘祖」的罵名。
二
英女王去世,全世界為之關注,對她的悼念是普遍的。香港作為被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殖民統治達157年的地區,名列伊利沙白二世女王治下逾40年,香港社會絕大多數人對英國及英女王都有深刻的時代記憶、複雜的歷史情感。
1997年前出生的香港人,都知道英國是香港的話事人,香港最高法律是《英王制誥》和《王室訓令》,警察官名為香港皇家警察,而硬幣上的頭像就是伊利沙白二世。數十年耳熏目染,三觀養成,英女王在香港社會很多人心中都有着重要位置。
香港回歸後,憲制改變,資本主制度和生活方式得以保存。曾經的很長一段時間,除了原來的「港督」變成了「特首」,警徽上的「王冠」換成了「洋紫荊花」,刻有英女王頭像的錢幣還在廣泛使用,大大小小的街道還是殖民者的名字,每年到女王生辰日,香港還有大大小小的紀念活動。可以說,儘管香港回歸祖國20多年了,但英女王從未消失在香港市民的視野中。
如今,老太太駕崩,香港市民連日排隊去英國駐港總領事館弔唁,有各種「鞠躬行禮」乃至「下跪禮拜」之舉,都不足為怪。而羅家英和他們一樣,以為自己這麼做也是出於一種「自然且樸素的情感」。
羅家英的問題,因此歷史的和現實的背景,並不在於弔唁本身,而在於他在弔唁後所說的幾句話。
三
羅家英的原貼是這樣的:
「她登基,我七歲,這七十年來,英女王是我的長輩,看着我成長到老矣。香港在她的庇蔭下,人間福地,還有多少長輩呢,鮮花一束,謹致敬意,萬世流芳,大象無形。」
「看着我成長到老矣」,表達其崇敬;「香港在她的庇蔭下,人間福地」,肯定其功業;「還有多少長輩呢」,呈現其悲痛;「萬世流芳,大象無形」,抒發其讚美。
敬重、敬愛,濃情、深情,羅家英短短几句話,體現出了香港老一輩的一些人對伊麗莎白二世的無限懷念。而正是「香港在她的庇蔭下,人間福地」一句,讓羅家英惹上了麻煩。
網民的邏輯很簡單:
1.香港被英國殖民統治的歷史,根本上是國家和民族歷史的悲劇和災難。縱然香港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有英國及港英政府的努力,但強盜就是強盜的事實不會變,香港被動與祖國分割的事實不會變,香港的被殖民史是國家和民族的屈辱史的事實不會變;
2.英國王室自1215年發佈《大憲章》後逐步淪為政治權力的象徵,在香港被英國殖民期間,伊利沙白二世更對香港的發展變化影響甚微。一方面,她並沒有實質性的所謂「庇蔭」香港,另一方面,即便她有所「庇蔭」,庇蔭的也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殖民利益,也是王權繼續於20世紀存在的王室利益。
3.香港經濟起飛及成為「東方之珠」,源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國際形勢,根本在於背靠祖國,並通過背靠祖國取得了聯通世界的最大紅利。沒有祖國對香港回歸前長期奉行的「長期利用」戰略,沒有祖國實行的改革開放和注重發揮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沒有祖國在香港回歸後實行的「一國兩制」方針和不斷注入的惠港惠民政策,香港只可能還是一個荒蠻小島,連吃水吃米都是問題。
也就是說,香港是福地沒錯,卻不是英女王的恩賜,不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照拂。恰恰是祖國和祖國人民,真正地和香港和香港同胞不離不棄,對香港給予了無私的無限的無盡的付出。
一些網民不滿羅家英的言辭,就因為他們覺得那些話傷害了民族感情,事實上有誤、邏輯上不通、觀感上不好,有點為殖民統治唱讚歌的味道。
四
然而,羅家英不可謂不是愛國者。
事發後,有網民罵羅家英,也有網民翻出了羅家英一貫的政治表態。香港回歸以來,他多次熱情表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更在2019年修例風波最風高浪急、最危險的時刻,旗幟鮮明表示挺警隊、主張止暴制亂。
關於羅家英的一系列的事實是,他不僅是個愛國者,而且是一個堅定的、勇敢的、有情懷立場的愛國者,是一個應當值得尊敬的人。要知道,在修例風波中,多少號稱愛國者的建制派人士靜默了、躲開了、消失了,而羅家英有過戰鬥。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曾經表現出了最可貴的擔當。
然而,羅家英今天又發表了這樣的言辭。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歷史觀的架構問題。
五
在香港,這些錯誤認識還有一定的存在:
1.將香港回歸前的歷史和回歸後的歷史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看待,以回歸前的歷史否定回歸後的歷史,用回歸後的歷史美化回歸前的歷史。
2.將香港回歸後的發展進步視為香港的制度慣性,歸功為英國殖民統治的遺產紅利;選擇性遺忘或無視香港回歸前沒有民主、華人淪為二等公民的事實,將英國在撤退前的民主改革等「埋雷」舉措視為殖民者留給香港的福利。
3.排斥香港回歸後的變化和制度糾錯,惡意的認為中央對香港的管治會損壞香港的「一制」,天真地認為香港回歸後爆發的各種風波和危機純粹出於民主自由動機,完全看不到外國反華勢力利用香港牌牽制中國的險惡用心。
認為以前各種好現在各種不好,將反中亂港勢力引發的香港的動蕩視為「兩制」衝突,把對香港前景的疑慮轉身寄托在對往日殖民統治的美好想像之上,覺得回歸前香港「風和日麗」、回歸後香港「波詭雲譎」,在英女王去世的事上就呈現出了今天這種怪誕的模樣。
本質上,這也是香港社會所染上的一種「斯德哥爾摩綜合征」,基於對歷史認識的偏差、對現實問題的困惑、對未來發展的憂思,對過往的殖民者產生了情感。
伊利沙白二世無為而治,自有其智慧和節制、胸懷與操守,但她又真正為香港做了什麼呢?先後於1975年和1986年訪港,看了看風景、走了走基層、抱了抱孩子,僅此而已。
六
因為羅家英的草率發帖,網民群起而攻之,有可理解的地方,卻也有過度解讀的問題。
1.英女王有相當的人格魅力,在她去世後表達欣賞,是正常的;
2.英國殖民統治香港期間,也確實本着「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做過一些實事,一般市民難以理解其背後的政治動機和統治手段,犯了政治幼稚的錯誤,也是正常的;
3.從羅家英的一貫言行看,他是愛國的,可能如他在道歉中所言,就是對一個去世老人的致意,對自己過往人生的緬懷,只是因為沒有「深思熟慮」。
網民應該有一些胸懷,對香港經受157年的殖民統治後,理解她在百年風雨中被刻入和注入的殖民文化基因,有耐心等待她的蛻變和民族文化的全面復興。
只是,羅家英一樣的香港公眾人物應該汲取教訓,並應該明白網民的「憤怒」是因為國人對國家的那段被侵略史刻骨銘心,他們不想這傷疤被美化,更不想這歷史會重演。
國家主席習近平說,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係。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於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於個人。
對於伊利沙白二世,人們可以尊敬,香港人可以緬懷,但也可以更理性些,別太天真了。畢竟,她只是英國的女王,服務的只是英國人民的利益,而香港在其被殖民統治期間,更只是英國維持遠東利益的一個工具。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靖海侯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