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外界為何關注二十大?

2022-10-10
 
AAA

 ae57edde-e555-4419-aac6-de140e73b909.jpeg

「二十大你們關注什麼?」「有消息嗎?」

距離中共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只剩下一個多星期,最近在一個採訪活動上遇到媒體同行,聊天的話題逃不過這項五年一次的政治議程。中國同行說,「等你們外媒爆料」;一旁的外國同行回說,「你們沒消息,我們就更沒有消息」。

大家不約而同地認為,二十大可能會是數十年來最平淡的一次黨代會。

按照過去數十年來的慣例,像二十大這樣「逢雙」的全國黨代會,一般上是「換代」的黨代會,中共將產生新一代最高領導人。雖說接班的人選往往在五年前已經定下來,沒有太大懸念,但新舵手有怎樣的領導風格和施政方針,會如何帶領中國往前走,都讓外界充滿好奇和新鮮感。

不過,中共在過去10年完成重塑核心、修改憲法等政治工程,並在去年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中寫入「兩個確立」(確立習近平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這個背景下,雖然二十大關於高層人事的猜測還是眾說紛紜,但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將開啟第三個任期,幾乎是外界公認的結果。很多分析人士也認為,中共不大可能在這次黨代會,確認未來的接班人。

最高領導人以外,中共高層的其他人事變化,對長期觀察中國的人來說仍有很多看頭,比如,誰會成為下一任總理,誰可能晉陞為政治局常委,哪些政治明星二十大後晉陞新一屆政治局委員。不過,在中共已從「九龍治水」邁向「定於一尊」、「團團伙伙」被嚴厲懲治後,要從高層人事布局看出其中的立場與利益協調就不那麼容易,留給外界的討論和解讀空間也變得很有限。

中共人事仍有它的傳統觀眾,可對於愛熱鬧、愛八卦的人來說,缺少話題的二十大肯定讓人失望。可即便這樣,觀察中國者仍在密切留意這項政治議程,尤其是二十大將釋放哪些與外部世界相關的政治和政策信號。

二十大召開前,中國在內部和外部都面臨多項挑戰。在國內,中國經濟遇到多年來少有的困難。過去10年,經濟政策跟隨政治大勢「向左轉」,最引人矚目的是民營經濟經歷了改革開放後的最低氣壓。冠病疫情以來,持續至今的「動態清零」抗疫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阻斷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人員往來,各種隔離、檢測措施抑制消費,讓國內「大循環」受阻。

雖然直接受累的是中國經濟和中國民眾,但中國畢竟是舉足輕重的世界大國,它有14億人口的市場、向世界出口大量商品,並在一些消費科技領域引領世界潮流。中國經濟放緩的外溢效應,外部世界不可能感受不到。世界銀行9月底下調了中國今年經濟增速預期,同時也預計東亞發展中經濟體得益於解除大部分疫情防控限制和旅遊業復蘇,今年的增速將超過中國。這意味着,從1990年開始一直引領東亞發展經濟體的中國,將不再是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國經濟將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它會不會邁向開放與自由,能否繼續為外商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中國的防疫政策將何去何從,中國是否打算在高壓防疫的道路上不回頭?

在外部,中國面臨更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雖然中國的崛起至今看起來勢不可擋,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顯著存在也是無法迴避的事實,但在中國與西方陣營的關係愈加緊張下,越來越多政府和企業決策者也在重新審視他們的中國戰略。這種情況下,中國將如何與外部世界打交道?此外,台海緊張處於惡性循環式升級,北京也有自己的統一目標,中共是否會在台海問題上做出更清晰的規劃,這又會如何影響當前的台海局勢?

中共最高決策層在二十大上為中國內政和外交制定的方向,不僅會影響中國自身,也影響到外部世界,而外界對二十大的關注背後,其實透出一些求變的期望。這次黨代會前鮮少的安靜,凸顯官方對政治言論,尤其是對體制內部政治言論的管控做得滴水不漏,話題空間高度受限。這種安靜的氛圍,也預示此次黨代會的主基調將以穩為主,變是其次,而二十大後的中國預計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延續當前的大政方針。只不過這樣的延續可能並非所有人期望看到的,恐怕也正是因為這樣,在北京愛聊政治的圈子裡,說到這五年一次的黨代會,也少了以往的那種興奮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儘管中國高層的用意可能在於鼓勵年輕人迎難而上,但對於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成長起來的一代而言,因曾親曆日益繁榮的社會經濟環境,相信很難接受榮景不再的嚴酷現實,對為何要放棄安穩轉而選擇吃苦,也會有許多不解和焦慮。

    王緯溫  20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