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綠色建設降低城市溫度
今年七月是本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平均最高氣溫33.3度,較正常值高1.7度,熱夜數目高達25天,更屬罕見。香港的天氣愈來愈炎熱,加上人口稠密,高樓大廈林立,不少地區的自然通風欠佳,市民置身街頭難免會感到悶熱難耐。
外地如英國、墨西哥、南非、希臘、美國、芬蘭等地都有研究數字顯示暴力犯罪與熱浪之間的關聯,顯示酷熱天氣可令人心煩氣躁,甚至情緒失控。高溫同時威脅人體健康,尤其是長期暴露於酷熱和潮濕的環境下,如沒有及時補充足夠水分,就有機會觸發如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疾病,當中如中暑未有及時醫治,更有機會導致細胞壞死、器官衰竭,以至死亡,有本地專家指出中暑的死亡率可超過一成。最近,本港便有多宗中暑致死的個案,市民須加以警惕。
為求降温,很多市民寧願留守在室內冷氣場地。不過,冷氣需求增加,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也隨之增多,這樣惡性循環下,不但會令地區的熱氣上升,還會加劇氣候暖化,造成更多如熱浪和颱風的極端天氣。
去年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了《戰勝高溫:城市可持續降溫手冊》,指城市因為熱島效應的影響而迅速變暖,各地應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以降低城市溫度,並舉例顯示綠色建設如何可令城市降溫。如哥倫比亞麥德林從2016年到2019年共建了36條綠色走廊、18條主要道路和18條水路,佔地超過36公頃,有調查顯示,這些綠色走廊所在地的氣溫下降了攝氏四度;加拿大多倫多則實施了世界上最大的湖水源冷卻系統,並促進再生能源的生產。
綠色建築已成為近年城市建設的大方向,而香港也陸續出現了不少綠建環評的新建築。我期望香港有更多綠色建設,加快城市可持續降溫的步伐,緩和氣候變化之餘,更可為市民帶來舒適宜居的環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