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李家超的首份施政報告
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獲得不少正面評價。不僅因為香港社會已由亂及治,反對派失去了一些輿論陣地;更反映許多人肯定新特首的工作。不同意見當然也是有的,以下談筆者的四點看法:
一、報告主要談經濟發展
有人批評施政報告較少討論如何幫助弱勢社群、政府無法交代香港何時「復常」、沒有討論如何為《基本法》第23條立法等。不論文章由誰執筆或經過甚麼人批准,李家超的首份施政報告集中討論香港經濟民生問題,切中當前要害。而香港將來好不好,市民滿不滿意,國際社會怎樣看「一國兩制」等,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本地經濟民生的發展。
改善市民居住環境能幫助弱勢社群;儘管無人能知新冠肺疫情何時結束,但疫情總會過去,社會要繼續運行,現在就應坐言起行,着力發展經濟。即使報告主要討論經濟政策,還是容易給人「五花八門」的印象,筆者也有同感。而當前香港由亂及興,施政報告主談經濟是合理的。
二、比較具體
施政報告不着力談願景或規劃,卻提出較清晰和具體的任務。除 「北部都會區」外,報告稱港府會修例、簡化程序、壓縮三分之一至一半生地變熟地的時間;通過基建、發展棕地、釋放綠化地等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并提出興建「簡約公屋」、「公屋提前上樓計劃」和未來五年使公營房屋建屋量較上一個五年增加五成等。
提供了途徑和措施,報告予人的印象是實現目標的可能性較高。目標被量化,也能增強社會的信心,市民能監督相關項目的進度。陳茂波近日還稱香港未來10年土地供應量可達到3280公頃。希望特區政府未來能定期向市民通報相關進度,就像政府開防疫抗疫工作記者會那樣,那也是講好香港故事的一個環節。
三、新的思維
報告提出設立「北都」督導和諮詢委員會、成立旨在提升長遠和策略性研究和政策設計能力的「特首政策組」、主導投資策略產業的「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並優化公務員制度等,那些措施不容易有量化指標,卻有針對性和改善作用。
香港發展需要新的思維,包括增強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協調和引領作用。根據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需要,香港日後難免要對機制進行再設計和安排。
至於應否開展土地政策「大辯論」則見仁見智;同意的人認為那是民主的體現,不同意的人會認為是蹉跎歲月。而「搶人才」不等於「搶勞動力」,兩者都可能產生正面和負面效應,應不時加以修改完善。
四、報告缺少一個「綱」
發表施政報告前,李家超告訴市民2022年施政報告的封面顏色及其意義,符合許多國家或地方官方的作法。但老實說,筆者已忘記了港府過去幾份施政報告的封面顏色了,但政府政績或多或少總能給市民留下印象。
發表報告提及諸多政策和論述,如上述,筆者也覺得有些眼花繚亂。原因是報告沒有一個「綱」,指的主要不是指文章的標題,而是香港目前、未來幾年或更長時間發展經濟的總方針。而發展基建、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搶企業」、「搶人才」等,都只是遵從那個方針的工具。「以結果為目標」,是需要方針來實現的。訂立方針,政策工具就能有條理地擺放,不亂,能互相協調;還可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設計新的政策措施。
方針可以是:以民為本發展實體經濟;創新推動經濟發展;團結社會繼續向前等;所述均為舉例,本文不作相關建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