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澤遠:江澤民的格局與隱忍
中國前最高領導人江澤民逝世幾天來,官方持續高調讚揚他「偉大光輝的一生」。民間輿論,也掀起懷念這位「長者」的聲浪,一些網絡大V稱,「我們都欠江主席一份歉意」。
從1989年到2002年,江澤民擔任中共總書記。13年中,中國內部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大量國企破產和大批人員失業的衝擊,迎來加入世貿組織推動中國經濟騰飛的歷史轉折;外部承受住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垮台、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轟炸以及中美撞機事件的重壓,打開了改革開放新局面。
中國能走出當時的困境,江澤民的格局與隱忍發揮了重要作用。
江澤民剛接任總書記時,「六四」事件餘波未了,黨內外人心惶惶。儘管有鄧小平撐腰掌舵,江澤民必須在一線排除黨內勢力強大的「左」派干擾,確保中國繼續執行改革開放路線。實踐證明,江澤民沒有辜負鄧小平的信任,中國用較短時間就走出了「六四」後「左」傾思想回潮的陰影。
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後,江澤民率先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將其寫進中共十四大報告和黨章
十四大後,江澤民集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三大職位於一身,中國正式進入江澤民時代。
1997年2月鄧小平去世後,有人一度懷疑江澤民能否穩住中國這艘大船,但江澤民再次證明了他的能力,成功主持香港回歸,並在下半年順利召開中共十五大,將鄧小平理論寫進黨章。
中共十五大後,中國加速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當時,中國仍存在大量效率低下、依靠財政補貼的各類國有企業。這些企業缺乏競爭力,是建立市場經濟的重大障礙,但牽涉大批人員就業,是公認的改革難點。江澤民和總理朱鎔基展現魄力,頂住上千萬人失業和再就業的巨大壓力,讓大量國企破產,大量民營企業興起,搭起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為此,江澤民和朱鎔基背負了不少罵名。
理論上,江澤民不顧黨內質疑,提出中共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個代表),允許私營企業家入黨,擴大了中共執政基礎,推動中共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型。
推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也是江澤民的一大手筆。上世紀九十年代,不少人認為中國一旦加入世貿組織,將衝垮國內汽車等產業,讓中國淪為國際資本的附庸。江澤民排除干擾,終於在2001年促成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進一步改革開放和經濟騰飛增添了巨大動力。
江澤民在軍事改革方面也邁出過大步。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要求軍隊「忍耐」,大幅削減軍費開支。從1985年開始,財政只管六成軍費,其餘四成由軍隊自行籌集。所謂自籌,就是允許軍隊從事生產經營和對外貿易。這樣一來,許多軍官不務正業,熱衷經商,滋生大量腐敗,軍隊戰鬥力也大幅下降。
1998年,江澤民叫停了軍隊的一切經商活動,重整軍隊紀律,開展科技練兵,適應以信息化為主要內容的新軍事變革。
進入新世紀後,江澤民明確提出,本世紀前20年,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現在回頭去看,江澤民的戰略判斷非常準確,展示出他的大格局。
外交上,江澤民既有「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熱情,也有面對強大對手的忍耐。
江澤民執政期間,中國外交經歷了幾大「恥辱」,包括1993年銀河號事件;1996年台海危機;1999年中國大使館被炸,以及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限於中國的實力和環境,江澤民在這些事件中沒有好勇鬥狠、以牙還牙,而是避其鋒芒,盡量周旋,力保中美關係正常發展。為此,他背負的罵名更多。
事實證明,江澤民的隱忍和韜光養晦十分有效,避免了因短視而導致中美髮生直接衝突,最大程度維護了中國良好的外部環境,為中國崛起爭取到較長時間的黃金髮展期。
2009年,江澤民在中國聯合工程公司發表的一段講話中說,他任期內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二是把鄧小平理論寫入了黨章;三是提出了「三個代表」。他補充道:「如果說還有一點什麼成績,就是軍隊一律不得經商,這個對軍隊的命運有很大的關係。」「九八年的抗洪也是很大的。但這些都是次要的,主要的就是三件事情,很慚愧,就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謝謝大家!」
江澤民對自己的總結顯然十分謙遜,現下中國輿論對他的深切懷念,說明他是一個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合格領導人。
晚清名臣曾國藩有句名言:謀大事者,首重格局。江澤民的格局為中國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他的隱忍或許給他帶來過一時罵名,但歷史終究會給他一個客觀公允的評價。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