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珊:香港必須完全徹底擺脫殖民統治影響

2022-12-07
楊莉珊
全國政協委員
 
AAA

309dfedcc5f876eb0ca5328f0beb1f7a.jpg

在剛過去的星期日,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國家憲法日」座談會上指出,擁護和信仰中國憲法離不開對國家與民族的情感認同,中共第二十次黨代表大會的報告提出要發展和壯大「愛國愛港」力量,這必須將愛國精神牢固確立、發揚光大,「完全徹底擺脫殖民統治的影響,憲法意識才能在香港真正深入民心」。

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指出,這是中央官員首次坦言「去殖化」的重要性,顯示中央視國民教育和強化民族為最重要的工作。他續稱,現時香港形勢已撥亂反正,中央可以提出過去有顧慮或被視作政治敏感的議題。

「去殖化」這一過程開始於19世紀初的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到了20世紀,英國、荷蘭、法國、比利時、葡萄牙等國紛紛失去殖民地。「去殖化」意味著,前殖民國家或地區為了國家主權安全、民族利益所進行的清除殖民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影響,澄清殖民統治不具備任何合法性。
香港是由英國通過侵略戰爭強行「割讓」和租借的中國領土,並非英國的殖民地,但英國人在香港長期進行殖民統治,在香港的制度、文化和意識形態等多個層面打上了殖民主義烙印,因此,香港也面臨「去殖化」的任務

據學者統計,香港有一千多個地名、街道名、學校名、建築物名是以英國殖民者的姓或名命名的,其中帶有侮辱性的英文地名,如大笪地(英譯佔領角Possession Point)、水坑口街(英譯佔領街Possession St.)都是為了紀念1841年1月26日英國駐遠東艦隊支隊司令伯麥率部侵佔港島西北部的海角。1997年7月1日後,仍長期留下這些恥辱的地名、校名,令人匪夷所思。

立法會議員何君堯提出可考慮以中國傑出人物命名香港公眾遊樂場地,議員梁美芬說,以歷史人物命名公園可作為歷史教育,香港曾被英國管治,一些地方被改名,現在可考慮選擇有建設性、貢獻的人士,和為國家、民族犧牲的偉大歷史人物。其實,香港帶有殖民主義侮辱性的地名,可以考慮以中國傑出人物命名。

但是,「去殖化」在香港地方命名方面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已經關乎國家主權安全,是一個需要得到充分重視的問題。事實上,香港過往一直避談「去殖化」。翻查資料,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退休並轉任中國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後,曾於2015年一個論壇上批評港府沒有依法「去殖民化」,導致經濟民生發展「差強人意」。不能想像香港在回歸後不去面對「去殖化」的議題,而是「養殖為患」,讓殖民勢力在回歸後反撲,最後甚至影響到市民的安居樂業,危害了國家安全。這是政治上的重大失誤,也是香港必須全面整頓的問題。

自2014年的非法「佔中」及2019年的反修例黑暴以來,香港的「去殖化」備受關注。香港的殖民主義影響不僅僅在文化層面對香港的發展產生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它已經演變成政治議題,突破了文化的範疇,從文化權力的爭奪走向政治權力的爭奪。「佔中」和反修例黑暴暴露了「公民抗命」的真相,也呈現反對派篡奪特區管治權力的圖謀。

香港雖然回歸25年,但處處都留有殖民地時期的影子,例如法律上還保留「女王陛下」、「英皇制誥」、「總督」等字眼同說法,不少議員都表示「去殖化」不能再拖。議員陳曼琪提到,香港回歸25年,當然要捍衞香港憲法權威同特區憲制秩序,但好多相關法律未能正確反映效忠對象,好似《刑事罪行條例》第200章第5條係「襲擊女王罪」,就相當不適合。行會召集人、新民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提到,政府應加快法律適應化,例如釋法事件揭示現行制度只要法庭批准,無本地全面執業資格的海外律師即能處理國安法案件,反映制度未完善。

事實上,包括澳洲、新西蘭、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南非等英聯邦國家,早已經不再容許英國的大律師到當地出庭。香港法律界選委馬恩國指出,之所以有此安排,是因為這些國家及地區都尊重自己司法獨立,落實法治獨立的政策,以及顯示對本土培養的法律人才有信心。

WhatsApp Image 2022-10-19 at 10.21.43 AM.jpeg

「去殖化」要從對中國文化的自信中最終找回民族精神,完成國家認同。提升港人的文化自信的根本是依託中國文化,而不是鼓吹狹隘的「大香港主義」。香港文化的根基性在於中國文化,只有從中國文化的根基入手才能真正完成港人的國家認同目標。

近現代以來,香港與近代史,與內地革命大潮緊密相連。同時,近代中國以來的新文化同樣對香港產生重要影響。不論中國內地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文化都應當在香港有所體現。總之,要將香港的近代史與內地近現代史的敘事結合起來,將香港歷史置於中國近代歷史演變的總體發展邏輯中。港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認同應當是具體的現實的認同,而不是抽象的,單一視角或者空洞的認同。

要強調香港同胞與內地同胞彼此是國民關係,共同承擔民族復興的任務。香港不僅要從歷史和文化傳統去尋找香港與內地的共識,更重要的是香港文化和新中國文化之間的互通,尋找現實的共識。正如習主席指出:「有偉大祖國的堅定支持,有『一國兩制』方針的堅實保障,在實現我國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上,香港一定能夠創造更大輝煌,一定能夠同祖國人民一道共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榮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今年七一,是香港回歸26周年。中央港澳政策50年不變,已經過了一半,現在開始的是下半場。
    過去一年是香港的分水嶺,回歸的前25年香港與內地關係、政制發展、公民社會、國際聯繫等,都在2019至2022年之間出現大變。可以說,在很多方面香港的「基本格局」跟過去已是完全兩樣。

    陳景祥  2023-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