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尚懿:精神困擾個案增加,突顯精神科夜診服務需求
作者:精神健康機構《同行鳥Companion HK》創辦人陳尚懿
新冠疫情蔓延近三年,全球經濟大受影響,香港亦無例外。晉峰青年商會曾在本年一至三月進行研究,發現香港人抑鬱指數隨新冠病毒確診個案及失業率而飆升。在第五波爆發時,2月份錄得75.3%抑鬱指數。當中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亦在四月發表報告指出尋求線上心理輔導的人數增加近兩倍,可見新冠疫情對香港人的精神健康造成嚴重負面影響。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在《環球時報年會生命健康》分論壇上指出,疫情對人類精神健康的影響保守估計可延至10年至20年左右。其中可以在失業率中找到端倪,2021年香港整體失業率升至7.2%,創十七年新高。而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的失業率更高達41%,比整體失業率高出接近六倍。故此,復元人士需要更高社會支援度。
復元人士在職場環境遇上困難
復元人士即使得到工作,在職場謀生亦是十分艱難。因病情影響需要定期覆診,但有部分復元人士在被發現其病情後會被同事及上司歧視,甚至會被設法辭退。因此不少復元人士需要隱藏病況並以各種理由請假覆診。在此情況下,不但使復元人士增加職場歧視風險,亦令其減少收入影響生活,因此一直有團體倡議精神科夜診服務。
被忽略的精神科夜診服務需求
在2001年,醫管局曾於油麻地推出首個精神科夜診服務,但因使用率低等理由,政府於2006年終止了精神科夜診服務。香港倡導網絡成員鄭仲仁表示當時服務宣傳不足,大部分精神病康復者組織並不知悉當時政府推行精神科夜診服務,故此復元人士甚少使用服務。
推動精神健康政策聯席在2010年發表《精神病康復者夜間門診需要及用藥情況調查》,近一半受訪者表示現時沒有精神科夜診服務對他們造成負面影響,例如他們需要請假覆診導致他們收入減低及影響他們在公司的形象;擔心被同事或上司發現病情會遭受不必要的歧視;家人難以陪診導致家人對病情未必了解,影響復元人士與家人之間的關係。
康和互助社聯會亦在2019年發表調查結果,近六成半受訪者期望增設精神科夜診服務及非辦公時間增加抽血及針藥服務;而公開就業受訪者更是近八成人同意增設相關服務,可見復元人士對精神科夜診服務的需求頗高。
漸進提供夜診服務使雙方得益
工作及重投勞動市場,對復元人士融入社會是關鍵元素,工作除了能令他們增加收入,亦可以增加與人相處機會,建立社會自信。在新冠疫情及失業率高狀況下,減少復元人士因覆診而造成的職場影響-精神科夜診服務可說是對復元人士融入社會的強心針。
在新冠疫情對香港人精神健康的影響,相信精神科相關服務需求有增無減,政府有合理原因增加服務供應,尤其夜診服務。要立即全面實施精神科夜診,可能亦會有政府所擔心的服務使用量不足等狀況,故此可以先在特定日子開設夜診服務(如逢星期一、三,五提供夜診服務)。這不但可以檢測使用量狀況而調節供應,亦有限度調配人手及財政資源,且可讓復元人士有時間接收資訊並選用服務。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身體健康,故政府需要著力於精神健康政策及服務,讓復元人士及情緒受困者得到更大社會支持,助他們融入社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