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銳:疫情輿論場應該求同存異

2023-01-09
 
AAA

 shutterstock_1665677872.jpg

作者是北京教師,現居新加坡

1月8日,中國將取消入境限制。這意味着堅持三年的疫情防控政策全面放開,與世界再次同步。圍繞中國疫情防控的各種疑惑或者期待,基本上塵埃落定。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輿論場上關於疫情的討論,依然紛繁複雜。

雖然被指責對輿論管控過於嚴格,然而在中國社交媒體上關於疫情的自發討論,廣度、深度、參與者和形式的多樣化,都遠勝其他任何國家。中國發達的社交媒體和基數甚大的意見領袖,在輿論場上發揮了關鍵作用,比如最近圍繞中國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宏的爭論,就有很多知名人士參與進來。但這樣的爭論註定不會有什麼結果,因為每種輿論聲音都有支持者和反對者,大家雖然討論熱烈,但立場不同,根本無法溝通。

6v7mVvEqq2z31m1aDeENMlicY1GvLfibt9X4l5BBbc5o6JAP6AS9pS85QgvHyhicrJ7TPxHqShVJggtNCyiaE873Lg.png

有些與疫情相關的討論事關科學性,科學須要較真,但如果把科學爭論置於更宏大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中,似乎也不那麼重要了。比如牛頓和萊布尼茨誰先發明了微積分,亞洲人和歐洲人誰先到達美洲,這些問題對科學本身而言很重要,但對社會來說似乎並不那麼關鍵。所以這樣的爭論最好能局限在科學界內部,而不必變成整個社會討論的焦點。因為科學討論有基本規則,但社會公眾參與的討論多是自說自話,而且容易陷入極端情緒主導的對立觀點中,這樣的討論誰也無法說服誰。

有時候爭論是好事,它讓人們的不同觀點得以充分表達。但爭論各執一端而沒有結果的時候,也會讓人們內心產生更多焦慮,因為對立信息意味着不確定性。特別是對於輿論圍觀者而言,沒有確切結果的爭論讓人煩心,因為他們永遠不知道正確答案,而有些重要問題似乎應該有一個正確答案,這時候政府部門須要定紛止爭。比如連花清瘟對冠病病毒到底有什麼效果,這一問題在中國輿論場永遠不會有答案,涉及中醫藥的議題被網友戲稱為「社交禁忌」,因為聊到這個話題,朋友可能會變仇敵。

shutterstock_1695842029.jpg

新加坡衛生科學管理局一年前就已經發出警告,如果有經銷商或賣家宣稱連花清瘟可用於預防或治療冠病,將被起訴並面臨罰款和監禁。有了這一政府部門的強制性「共識」做為基礎,哪怕有人內心依然相信藥效,至少不會在社交媒體上大肆宣稱,這樣輿論場上自然就少了些似是而非的論爭。

法律的作用就是定紛止爭,所以法律應該是爭論的前提和底線,但如果有些言論可能還不涉及法律層面,也沒有官方聲音出來終止,爭論雙方也應該自覺遵循求同存異的基本原則。特別是在當下,即便冠病癥狀減輕,但傳染性更強,所以防控疫情仍是重要任務,輿論場上如果一直糾結於無謂且註定不會有結果的爭論,可能會模糊和掩蓋真正重要的問題,比如冠病死亡的口徑應該如何界定、中國農村防疫力量是否到位、醫療系統如何應對疫情衝擊等。相對於專家言論的對錯而言,這些問題顯然更加重要。

疫情並未結束,人們仍須努力。當公眾被輿論所裹挾之時,醫護人員正在拚死救治病人,與他們的工作相比,爭論有何意義?空談誤國,有些爭論無助於解決實際問題,所以輿論場應該求同存異,大家應該把力氣放在尋找共識,並在共識的基礎上推進行動,而非放大分歧,在分歧中迷失方向。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吹捧越南的輿論近年之所以會在國內大行其道,筆者更傾向於認為是源於部分國人對現狀的不滿。眾所周知,國內的輿論環境近年有所收緊,一些批評意見不敢公然提出,於是有人只能通過吹捧越南來借題發揮。國內今年以來的各項經濟數據可以說是引發了廣泛的擔憂,筆者身邊的親朋戚友對前景也是十分惶恐,今天國內吹捧越南已經令筆者感到不安,但願將來不要淪落到吹捧老撾柬埔寨的地步吧!

    會稽山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