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日本國家安全戰略美國化趨勢與中日美關係

2023-01-05
張雲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AAA

 shutterstock_1936531177 (1).jpg


12月16日,日本發佈了新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衞戰略》以及《防衞力量整備計劃》三個有關國家安全的文件。這是日本時隔十年時間首次發佈新的國家安全戰略,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美國化」傾向日益明顯,即以假想敵認知為基礎來制定戰略。

首先,與2013年首版相比,日本2022年版國家安全戰略將中國、北韓和俄羅斯三個鄰國定位為威脅或潛在威脅。新戰略將中國定位為「前所未有的戰略挑戰」,將北韓定位為「更加重大而緊迫的威脅」,將俄羅斯定位為「最重大和直接的威脅」。作為島國的日本,只有中國、南韓、北韓和俄羅斯四個隔海相望的鄰國。國家正式文件將四個鄰國中的三個以假想敵定位,這不僅是很嚴重的事情,還會引發與這些鄰國相互之間負面認知的輪番升級,最終可能與日本想要獲得更多安全的願望背道而馳,甚至釀成自我實現預言的結果。

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就是以假想敵為基礎,從冷戰時代的蘇聯到冷戰初期的失敗國家、流氓國家,再到21世紀初的恐怖主義,直到現在的中國。但是歷史證明,以假想敵為基礎的安全觀沒有帶來和平與安全,相反更加激化矛盾,帶來更多緊張和衝突。

第二,軍事威懾為主的國家安全觀更加突出,外交和對話作為實現安全的方式似乎有被邊緣化的傾向。新版國家安全戰略雖然也提及外交的作用,但是強調其基礎是以防衞力量作為後盾。換言之,只有首先具備足夠的軍事威懾力,外交和對話才會起作用。這種邏輯實際上同美國在國家安全上強調軍事力量,輕視外交和對話作用的傾向趨同。此次結合國家安全戰略更新,日本政府宣布將會在五年後實現防衞費達到GDP的2%的目標,同時要獲得能夠打擊對方導彈發射點的「反擊能力」。

那麼,究竟甚麼是推動日本國家安全戰略朝美國化方向發展的動力呢?一種解釋是美國的「戰略壓力」,即近年來美國實施對華極限打壓和遏制政策,並且要求同盟國步調一致。這種說法並非完全沒有道理。2022年10月美國拜登政府發表的新國家安全戰略,將中國定位為最重大的地緣政治挑戰,在國家防衞戰略中則定位為對美國安全最嚴重的挑戰。北約在6月的戰略概念中也首次提及中國是利益、安全和價值觀的挑戰。日本在戰略上追隨美國,實際上就是日本「戰略自主的缺失」。面對戰略自主缺失的日本,中國沒有必要與其進行戰略溝通,因為主導權在美國。由此發展下去,中日關係有可能成為中美關係和日美關係的附屬品。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這是日本主動選擇的結果,中美關係的持續緊張,被日本視為其實現正常國家化的戰略機遇,即「戰略自主的過度」。據報道,自民黨在2022年4月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建議草案中,曾有中國軍事動向是國際社會安全保障重大威脅的表述,但由於執政聯盟中的公明黨反對,上述內容最終沒有寫入草案。以此來看,日本對華戰略認知的負面定位在程度上已超過美國,似乎有給美國帶節奏的趨勢。日本發展「反擊能力」,本質上將改變戰後日本安保體制中的日美分工結構(即進攻性軍事力量靠美國,防衞性力量靠日本),使日本走向攻守能力兼備的國家。近期,日本又和英國、意大利達成開發新一代戰鬥機的協定,這也可被視為日本向脫離戰後尖端軍事裝備靠美國的體制而邁出的一步。

這些轉變都以印太安保環境惡化以及美國需要日本分擔防衞負擔為由,而被加以合理化。但是在中國看來,日本似乎在戰略上主動選擇了充當遏華急先鋒,由此可能導致中日關係從根本上改善的動力不足,危機管控和止損將成為重點。與此同時,儘管美國表態支持日本在安全政策上的大轉變,但美國對於一個過度戰略自主的日本也很難放心。

日本最終會意識到,依靠安全戰略美國化難以獲得戰略自主和在中日美關係中的存在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今年以來,日本配合美國限制對華23類半導體設備出口,美日韓在戴維營峰會中搭建三邊軍事同盟框架,中國海空軍也不斷在日本周邊活動,引發中日軍事關係緊張。中國也一直在高度警惕日本在最敏感的台灣問題上扮演何等角色。
    如今,日本核廢水排海又給中日政治和經貿關係帶來新的衝擊,中日合作的基礎不斷受到侵蝕和削弱,對抗或將成為今後一個時期中日關係的主旋律。

    于澤遠  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