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心伯:延續外交兩線「作戰」,華盛頓能做到嗎
2022年美國拜登政府的外交主要聚焦兩大事項:應對俄烏衝突和推進與中國的戰略競爭。兩線「作戰」是2022年拜登外交的主要特徵,而且大概會在2023年持續。
多種手段攪和俄烏衝突
拜登政府在俄烏衝突爆發後不久,就宣布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裝備,此後包括「標槍」、「毒刺」等單兵反坦克和防空導彈,大口徑榴彈炮、「海馬斯」火箭炮、裝甲車和精確制導彈藥等武器裝備源源不斷進入烏克蘭。此外,美國還向烏克蘭提供了大量情報與軍事訓練支持。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總統拜登於去年5月簽署了一項對烏克蘭的「租借法案」,該法案大大簡化了美國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以及其他「必要資源」的程序。
此外,華盛頓還積極推動盟國向烏克蘭提供各種支持,其中來自歐盟的援助高達約500億歐元。正是美國帶領西方盟友向烏克蘭提供的巨大支持,才讓烏克蘭成功抵擋俄羅斯的第一波軍事進攻,並逐漸扭轉戰場形勢,將俄烏衝突拉入俄羅斯不願意看到的拉鋸戰和消耗戰階段。美國對這場衝突的目標,也從幫助烏克蘭抵擋俄軍事進攻,轉變為盡可能拖住和削弱俄羅斯。俄烏衝突愈來愈呈現出代理人戰爭的鮮明特徵。
在施壓俄羅斯方面,美國及其歐洲盟友主要動用了兩方面手段:一是採取密集的經濟制裁措施,其推出速度之快、覆蓋面之廣、實施力度之強,在冷戰後絕無僅有。制裁手段以金融打擊為主,包括凍結資產、切斷融資渠道和阻止金融交易等方式,並輔以高科技貿易管制和中止重大項目,以及切斷人流等其他內容。華盛頓意圖通過在金融、能源和技術三大領域「三管齊下」,重創俄羅斯經濟基礎、軍工生產能力和維繫戰爭的財政能力,讓莫斯科在戰場上難以為繼,知難而退。
二是在外交上最大限度孤立和打擊俄羅斯,削弱其國際地位和聲譽。美國多次借召開北約峰會、美歐峰會、七國集團峰會,協調對俄立場,並試圖推動聯合國通過相關決議,組建針對俄羅斯的國際統一戰線。美國還嘗試將俄羅斯趕出G20,未能得逞後則抵制俄參加的G20系列會議。
儘管美國聯合其盟友對俄羅斯採取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制裁和外交打壓措施,但效果並不如預想。俄羅斯經濟經受住了西方海嘯般的制裁,雖然2022年GDP可能萎縮3%,但未出現崩盤的局面。通過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政策,俄保持了國內金融秩序穩定,年末盧布兌美元和歐元的匯率均超出年初水平。在外交上,國際社會眾多成員並沒有參與對俄的制裁,很多國家在聯合國表決有關俄烏衝突的決議案時也沒有投贊成票。華盛頓未能實現令一些國家在俄烏衝突上跟着美國走的願望,凸顯了美國影響力的局限和國際政治的多元化現實。
隨着衝突的持久化和制裁帶來的反噬效應加劇,美國和西方內部的不滿在上升,這考驗着對烏克蘭支持和對俄制裁的可持續性。更重要的是,西方的制裁和施壓並沒有改變俄羅斯的決心,俄烏衝突不僅長期化,更出現進一步升級和失控的風險。
靠「三張牌」強化對華打壓
拜登政府在2022年實施對華遏制打壓,主要靠「三張牌」:俄烏衝突牌、台灣牌以及科技牌。
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先是想強壓中國站隊譴責俄羅斯,支持對俄實施國際制裁,在未能得逞後,華盛頓散布謠言,污稱中方事先知曉俄對烏採取「特別軍事行動」計劃。在美國及其盟友不斷強化對俄制裁、同時俄烏衝突呈現出長期化態勢後,美國施壓中國不得幫助俄羅斯規避制裁,不得向俄提供軍事支持。與此同時,美國通過宣揚中俄挑戰「自由國際秩序」的歪曲敘事,試圖貶損中國國際形象,離間歐洲與中國的關係,推動北約呼應美國的「印太戰略」。
華盛頓也加強介入台灣問題。拜登政府認為,鑒於台海局勢的變化,美國應該調整其對台政策框架,一是提升對台支持,二是強化對華威懾。例如華盛頓向台北派出高層級代表團傳遞「安撫信號」,同台灣開展所謂「戰略對話」討論美台軍事合作,對台出售更多武器裝備,為台軍提供訓練支持,密切美台經濟聯繫。另一方面,美國積極加強在西太平洋的軍事部署,拉攏盟友介入台灣問題,謀求提升台灣的「國際空間」。作為美國親台勢力大本營的美國國會在台灣問題上也動作不斷。中方為反擊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台這一嚴重挑釁事件,對佩洛西及其直系親屬實施制裁,對美採取8項反制措施,在台海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可以說,在美國行政、立法部門的聯手推動下,華盛頓對台政策的挑釁性和冒險性大幅上升。
維持對華科技優勢被拜登政府視為是美國在對華戰略競爭中保持經濟和軍事優勢的關鍵。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稱,未來十年至關重要的科技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與生物製造、新能源技術等。2022年美國對華科技打壓的重點是半導體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出台對華晶片出口管制新規定,全面限制全球半導體企業對華出售任何超級計算、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晶片,該禁令還包括生產設備、技術、關鍵材料、開發工具軟件、服務與人才等。這是迄今為止美國對華半導體產業涉及範圍最廣、最嚴厲的遏制政策。
在實踐中,拜登政府以遏制打壓為主旨的對華政策不斷碰壁。
首先,是來自中國的堅決抵制和鬥爭。美國在俄烏衝突問題上對華施壓,既沒有改變中方對這一事件的原則立場,也未能阻撓中俄關係的正常發展。美在台灣問題上的挑釁行為遭到中方堅決反制,中方仍掌握着台海局勢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其次,是來自美國商界的批評。美國商界看好中國市場,希望發展對華經貿關係,對拜登政府未能處理好對華關係深感失望。美國史帶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格林伯格更是發起中美前政府官員和工商界人士對話,推動中美關係改善。
再次,是對華打壓與拜登政府某些外交目標相矛盾。不管是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還是處理地區和國際熱點問題,華盛頓都離不開與中國的合作。一方面遏制打壓中國,另一方面又在需要的時候指望中國配合,華盛頓的如意算盤行不通。
2022年11月14日,中美元首在峇里島舉行會晤,這是拜登執政以來兩國領導人的首次線下會晤。在3個多小時的會談中,雙方就中美關係中的戰略性問題以及全球和地區重大問題深入交換了看法,會談是坦誠和建設性的。這次會晤有助於改善雙邊關係氣氛,推動兩國在一些具體領域的務實合作,並規劃下階段兩國關係發展的路線圖。拜登政府積極推動此次會晤,表明其有意在一定程度上調整對華政策,改善中美關係,但這一調整能走多遠有待觀察。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023年拜登政府在外交上會繼續奉行兩線「作戰」方針。在歐洲,美國會繼續大力支持烏克蘭,使其在戰場上給俄羅斯造成儘可能多的損失。但是,一旦戰爭形勢出現逆轉,烏克蘭達到其對俄作戰能力的限度,華盛頓有可能轉而推動停火與和談。在亞洲,美國會繼續推進對華遏制打壓,特別是在技術封鎖和台灣問題上發力。
兩線「作戰」重點在歐洲,因為烏克蘭局勢更危急,它關係到歐洲大陸的戰略格局。在對華關係方面,拜登政府的兩面性會更加突出,一邊要對話,一邊搞遏制;一邊談合作,一邊捅刀子。與2022年相比,中美在新的一年將有更多的接觸與對話,針對具體問題的合作與協調有可能增加,中美關係會在局部出現改善與緩和的跡象。但由於美國對華基本戰略已定,美國國內政治又不斷干擾中美關係,這種改善與緩和的態勢是不穩定和非持續性的。
拜登政府在2022年發佈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稱,美國當下正面臨兩大戰略挑戰,一是大國競爭,二是跨國問題,如氣候變化、傳染病、恐怖主義、糧食和能源問題等。拜登政府認識到在一個競爭的國際環境中應對跨國問題挑戰的不易,因為地緣政治、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的加劇使得國際合作更加困難。然而,拜登政府沒有意識到或者不願意承認,美國以「大國競爭」之名同時打壓中國和俄羅斯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一個急劇變化的世界,美國缺乏足夠的實力和影響力來遏制中俄這兩個大國。如果說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曾使美國嚴重戰略透支的話,今天對中國和俄羅斯的打壓正在使美國陷入左支右絀的困境。2022年烏克蘭的隆隆炮火和台灣海峽的大規模軍演是向美國發出的響亮警告,如果華盛頓對此置若罔聞,勢將再次犯下巨大的戰略錯誤。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