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客:BNO港人移民英國後過得還好嗎?
英國媒體星期三(1月25日)報道,一名年僅27歲的香港女碩士去年4月在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簽證計劃下移居英國,卻不堪沉重的生活壓力,七個月後在合租房內自殺身亡。
英國2021年1月開啟對香港BNO護照的簽證計劃。成功申請BNO簽證的人士及其家屬在英國生活、工作和學習達五年後可申請成為英國公民。該計劃一度引發香港新一輪移民潮。
不過,這項計劃實行兩年後,一些移民英國的港人卻開始發現處境和想像有一段距離。隨着此次香港女碩士自殺的消息傳出,港人移民英國現狀再次受到關注。
移民英國的港人現狀
被有中共官方背景的港媒《文匯報》形容為「黑醫護」的前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醫生,2021年底移民英國後,在長達18分鐘的一段專訪紀錄片中談及初到英國時,抱怨英國不認可自己持有的醫生資格證書,她必須重新學習,和一些年輕人一起考試,一度令她沮喪。
馬仲儀醫生說,英國不認可自己持有的醫生資格證書,她必須重新學習,和一些年輕人一起考試,一度令她沮喪。(視頻截取)
她還透露,同是醫生的其他香港移民初到英國時也都遭遇了就業的不順。
好在馬仲儀英文流利、專業過硬,在通過了考試獲得資格證書後也順理成章地繼續做回老本行。
對於英國的生活,她認為沒有香港便利,在香港有幫傭、基本不做飯的馬仲儀在鏡頭前手忙腳亂的自己煮起了泡麵。
儘管如此,她仍感嘆:「在英國少了很多在香港時每天都感覺到的壓抑。」她說自己現在感覺每天生活都「舒適自在」。
另一個移民英國後仍從事老本行的港人是在香港經營有機農場而聞名的黃如榮。他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訪問時坦言,最初也不確定是否「還能再拾起自己鍾愛的鋤頭」。
不過,憑着他在香港以往的名聲以及自己的專業技術和創意,黃如榮用一年多的時間已累積了約百名客戶。
然而,像馬仲儀、黃如榮這樣可以做回老本行的硬核專業人士只是少數,BBC中文網引述一家團體的報告顯示,不少港人移民前從事專業領域的工作,但抵英後都轉入「藍領」崗位。
據BBC中文網報道,46歲的Charlotte在香港曾先後任職過財經記者與公共關係經理,2021年4月舉家移居英國的她為了生計,輾轉到一家高檔連鎖百貨商店任職。
她受訪時說:「落差非常大」,「反問自己是否能更好利用這些時間。」
另一名在香港從事營銷工作的莫小姐到達英國後只能做收銀員或接待員,曾是攝影記者的先生則先上英語課,希望可以成為一名送貨司機。
Charlotte和莫小姐這樣舉家移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下一代的教育,他們擔心孩子留在香港會被「洗腦」,也對香港現在的政治氛圍感到抗拒,縱然從一個中產變成藍領有落差,但他們仍堅信移民的決定符合孩子「最大利益」。
BNO計劃下的香港移民潮
香港2019年3月爆發震驚海內外的反修例運動,運動對香港經濟、社會可謂傷筋動骨,北京在一年後於2020年6月出台了《香港國安法》,強力恢復社會秩序和整頓政治體制。英國稱國安法「明顯和嚴重違反」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並在《國安法》出台半年後推出對香港BNO護照持有人的簽證計劃。
目前,只有1997年6月30日即香港回歸前一天之前出生的人有資格獨立申請BNO簽證。據估計,在750萬香港居民中,有540萬人擁有資格申請BNO簽證。
中國批評英國的簽證計劃是干涉中國內政,並在英國政策生效當天起,不再承認香港BNO護照為旅行證件和身份證明。
英國對此表示失望但不意外,並堅持實施港人入籍新政。英國政府2022年11月還正式修訂入境規則,擴大BNO簽證計劃,允許香港年輕人利用他們父母的BNO身份申請移居到英國。
英國內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有超過13萬名香港人在BNO簽證計劃下入籍英國。
BNO計劃也導致香港出現近60年來最大幅度的人口下降。截至去年6月30日,香港人口總數減少了12萬1500人。
時任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2021年港人移民潮高峰時期曾回應外媒說,移民是「個人選擇」,「不是行政長官該負責的問題」。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被問起時也說:走或留,最終都是個人在考慮就業、教育與商業機會後做出的決定。
港人移民英國後的問題
香港歷史上曾多次爆發移民潮,不過,和1989年至1997年的移民潮相比,有香港政治學者指出,這一輪離開的港人,以有小孩的中產階級家庭、20多歲的年輕人和有積蓄的專業人士為主;而在1990年代,有資格移民的港人,多是有點資產的專業精英階層。
言下之意,新一批的香港移民經濟實力較弱,在面對異國他鄉所需要承擔的財務壓力時會捉襟見肘。
英國內政部的調查顯示,透過BNO移英的港人中,69%的人持有大學學位或以上,九成的人從事文職或是專業人士或經理級別以上的管理階層人員。
而英國港僑協會的統計顯示,這些人移民後,最多從事的是倉庫及運輸業,其次為科學和科技專業,接着是酒店餐飲業、零售批發業。
據港媒《南華早報》早前報道,BNO簽證計劃2021年1月實施至同年8月,僅有18.5%的新移民找到了全職工作。而那些能夠找到工作的人,往往不得不放棄他們原為專業人士的高薪職業,轉而從事體力勞動的輪班工作。
就在過去一年,由於俄烏戰爭和疫情的影響,英國物價飛漲,生活成本也劇增。英國2022年10月通貨膨脹率超出預期,創41年高點達11.1%,12月的食品通脹率飆至13.3%的歷史新高,是2005年以來最高紀錄。
此外,和英國政府歡迎的態度相比,英國社會對香港移民的態度也有落差。有英國網民因不滿工作機會和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在社交媒體上發言要抵制新移民。
一名已定居英國薩頓的香港人吳女士2022年6月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提到,她擔心他們的到來會引發當地人的不滿,「也許當地人會認為我們佔用了資源」。
還有不少港人在離開香港前變賣了資產,到英國後沒有住所便積極買房,間接抬高了當地房價。前述吳女士就提到,與英國其他很多地方一樣,她所在地區的房價在疫情期間有所上漲。
除了上述移民初期普遍會面臨的壓力外,目前這一批移英港人多少還帶着一些政治色彩,導致他們在與老一代港人或大陸移民接觸時也會產生摩擦。
據BBC報道,一名曾參與反修例示威的年輕香港移民到英國後,被來自中國大陸的房東發現他的這段歷史,態度劇變,阻止他返回住處,還要求他數天後取回行李。
何去何從?
香港BNO移民潮生動地反映出中國大陸網民經常說的「用腳投票」。但是用腳投出票以後如何在新的落腳處立足,其實是每一代移民初到異鄉都會面臨的難題。
不同的是,這一代香港移民所考慮的政治因素要遠超經濟因素,會為了「下一代的政治環境」甘願忍受目前生活上的落差,但是這種落差會持續多久,未來是否會變好,他們並不確定。
同時還有不少人擔心不能自由地回到故鄉。馬仲儀受訪時就說,不想和香港完全割斷聯繫,但是擔心「今天的香港是否還可以自由地聯繫」;有的香港移民則說不一定要在英國退休,但打算等入籍後再返回香港。
對於BNO移民面對的這些焦慮和困惑,或許時間會給出更好的答案。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