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明 : 為甚麼不讚孩子乖,也不說 good job?
農曆新年拜年,孩子祝大家龍馬精神、身壯力健、心想事成、如意吉祥,成人祝孩子快高長大、身體健康、學業進步、聰明伶俐,大家互相說更多祝福語,豐富了孩子語言。
但近年多了人只讚讚孩子一句乖就算,有點「行」,無論孩子奉茶、預備糕點,成人也是一個乖字,語言無味。成人見到孩子招呼親友奉茶時每做一步,也喜歡拍手說:「好棒,good job!」看見孩子玩玩具砌拼圖,每拼完一塊,總喜歡大力拍手稱讚。這些孩子每完成一個步驟,都望一望成人,像在等待讚賞。
成人以為甚麼都講正向的今天,要多多讚賞,但語言又千篇一律。這些孩子已習慣了依賴讚賞,自己的價值建立在人家的看法。他們也是處於社交網絡「讚」的時代,彷彿個人的價值在於有幾多like,like少了就很失落。
往時父母那有時間陪玩,天生天養,偶然會讚賞或批評一下,現在則是經常讚賞,希望從中建立孩子自信心,增加主動性,享有安全感等等。成人是這樣想,實情又如何?
蒙特梭利和老師一百多年來觀察到,孩子發展自己、成長和學 習的「內在動力」強大,在預備好的環境中自由探索,毋須讚賞這些外在刺激來增強學習動力。研究如學者 Mark Lepper 的顯示,讚賞可能短暫增加孩子參與,但當沒有了這些讚賞,便失去動機。讚賞反而令孩子依賴,害怕失敗,害怕不能滿足成人的期望,依賴了「外在獎賞」的安全感其實是感覺不安全。
當成人標籤一個正在滿足自己發展需要的孩子乖或曳,好或壞, 突然間孩子的工作被成人的評語框著。孩子的工作和行為,原有複雜細緻的思想、感覺、感情和道德價值,都給成人一句評語定型了、簡化了。
在蒙特梭利的環境中,成人不說乖或 good job,孩子不依賴權威人士的讚賞而學習和工作,而是從小自發主動順天而行。孩子獨立專注地忙個不停,做好一項又一項工作,我們留意到他們常常面露喜悅之情,孩子滿足地向大家分享成果,成人溫暖地笑著說:「你努力做到了!」還會認真的欣賞他們的工作:
「你一步一步從溫杯、洗茶、泡茶到奉茶,這杯茶特別有味道。」
「你做的糕點好好食啊!」
「看!你砌出來的模型好精細!」
父母不作簡單判斷式誇獎,而是認真欣賞孩子的努力以作鼓勵,孩子自會有成就感和自豪感,並充滿信心,繼續學習無限。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