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嶺:中美關係止跌回穩需有創新思維
迄今為止,沒有跡象顯示美國會放鬆對華打壓力度,中國也不會在原則問題上對美讓步。拜登政府除了在台灣、香港、新疆,以及俄烏衝突等問題上對華發難之外,還在繼續加快步伐鞏固與亞太盟友的關係,包括支持日本安保政策大轉向、增加在菲律賓的美軍軍事基地、發表美日韓三方聯合聲明反對單方面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強化「四方安全對話機制」,以及拉印度、日本加入「奧庫斯」(AUKUS)安全同盟等,意在重塑亞洲的戰略環境,強化對華戰略威懾,為中美爆發更激烈的對抗做準備。
與此同時,拜登政府還進一步限制中國獲得敏感技術,繼去年10月限制對華出口人工智慧晶片、晶片製造設備、超級電腦技術之後,眼下正在制定新的行政措施,直接禁止美企對某些中國科技公司的投資,同時,加強對其他公司的審查。這些激進的對華產業政策,其目的無非是試圖切斷中國獲得美國敏感技術管道,迫使中國發展亟需的高科技投入難以為繼,中美地緣經濟和技術競爭趨於白熱化。
美國在經濟上也在謀篇佈局,努力說服東南亞國家產業政策不能放任自由,必須考慮國家安全因素,並對擁有龐大人口和經濟體量的印度寄予厚望,欲挾印制華,至少將印度培養成部分供應鏈「友岸外包」的重要目標國,逐步削弱中國在全球產業鏈體系中的地位。
2月8日至11日,《印太經濟框架》特別協商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14個國家的300多位代表會聚一堂,商討如何建立供應鏈危機應對機制和物流暢通方案,並尋求就清潔經濟和公平經濟合作達成一致,其後續談判進程和結果,尤其在排他性供應鏈系統,以及經濟規則和標準的制定方面,對中國可能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
對上述動向,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誠如有分析所指:「儘管美國的跨大西洋和跨太平洋夥伴與中國在經濟上相互依賴,但它們對中國的行為持謹慎態度,並願意建立戰略聯盟,以對抗中國的戰略崛起,就像四方聯盟和奧庫斯那樣。」
近日,中國連續發表《美國的霸權霸道霸淩及其危害》、《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三份重要文件,以負責任的大國態度,鮮明地亮出了中國主張,貢獻中國智慧。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在「推特」上發文稱,中方發佈的涉美報告是「粗暴的宣傳」,不是大國應有的風範。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反唇相譏,批評美方不習慣聽真話,更不願正視自身的問題,把所有對美國的批評都稱為宣傳。強權外交和脅迫外交才不是大國應有的風範。
顯而易見,中美雙方「針尖對麥芒」,分歧尖銳。美國認定,中國模式的崛起對其長期利益構成致命性挑戰,北京則認為,華盛頓的立場是在故意遏制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然而,無論把中國視為一個試圖重塑美國主導的二戰後國際秩序的「修正主義大國」,還是「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抑或「新冷戰」中的頭號敵人,美方錯在「把中國當作一個利益與美國完全相悖、其長期野心只能以美國繁榮為代價才能實現的對手」。
這種零和博弈思維把中國的崛起與美國的衰落混為一談,極為有害,很容易將中美之間的正常競爭引向破壞性競爭,甚至衝突對抗。從目前情況看,華盛頓對華政策即使有一些調整,也只是戰術性的,其反對中國發展模式的戰略定位短期內恐難改變,弄不好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都可能持續下去。
然而,作為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中美兩大國不可能「老死不相往來」。事實上,中美雙方都不希望反目成仇,激烈對抗。中方希望「重構一個穩定、可預期、建設性的中美關係框架」,美方提出與中國「共修護欄」,避免兩國關係出軌或滑向失控的境地。毋庸諱言,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要摒棄零和博弈思維,尤其是美國,處理中美關係要有創新思維,在發展模式上不能搞唯我獨尊、「你死我活」,鑽牛角尖,一言不合就採取極端手段欲置人於死地,而應尋求公平、公正、良性競爭,和平共處,合作雙贏,既發展自己又照亮對方,「Live and let live」。
2023年是中美關係關鍵的一年。習近平主席與拜登總統至少有兩次會晤機會:一是9月在新德里舉行的G20峰會;二是11月在三藩市舉行的APEC峰會。在兩國關係風急浪高之際,中美應共同努力,找到合適的途徑妥善緩和矛盾,防止兩國戰略競爭日趨制度化或失控。當務之急是管控分歧,防止誤判,努力在核不擴散、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以及全球公共衛生及傳染病防控等有利益交匯的領域深化合作,同時,嘗試在一些有爭議的議題上做出妥協讓步,從而增信釋疑,為兩國元首會晤創造必要的政治和外交空間,以較小的代價換取中美關係的長期穩定,「共同分享和促進人類進步」。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