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寧:以揚琴為橋 與世界分享中國音樂
近日,「九三學社藝術團鄉村振興實踐基地」揭牌暨九三學社首屆「對話:科學與藝術」論壇、九三學社藝術團&江西於都聯袂主題音樂會等一系列活動,在紅軍長徵集結出發地——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舉行。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二、十三、十四屆九三學社中央委員、第七、八屆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副會長、亞洲揚琴協會創會會長、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中東歐分會會長、九三學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藝術團常務副團長劉月寧,帶領當地音樂家共同奏響《映山紅》這首致敬先烈的經典曲。
作為中央音樂學院中樂系首位訪問學者,國內表演藝術界首位「亞洲學者」和中美「福布賴特學者」,劉月寧先後在匈牙利李斯特音樂學院、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研修,取得豐碩的學術成果。開闊的國際視野、敢為人先的性格讓劉月寧成為頂級揚琴演奏家的同時,也成為優秀的藝術教育家、音樂社會活動家與跨文化交流傳播使者。
少年成名 見證中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
9歲起,劉月寧先後跟隨張五十先生、桂習禮教授學習揚琴。1977年,12歲的她憑藉一曲《映山紅》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成為國家改革招生制度後考入附中的第一批少年音樂人才。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曾專門拍攝影片《春蕾》,記錄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新同學學習和彙報演出的情況,劉月寧的揚琴獨奏《映山紅》隨着這部紀錄片的播放在100多個中國駐外使領館響起;英國廣播公司(BBC)所拍關於中國音樂天才少年的紀錄片《變遷中的中國》,將她演奏的《月夜清水江》作為片頭曲。
1978年的春節,劉月寧登上人民大會堂的舞台,參加黨和國家領導人同首都社會各界的春節聯歡會。
「人民大會堂的舞台真寬大,巨大的紅五角星在頭頂,走到舞台中心覺得特別遠。那一晚我的獨奏格外清澈好聽,40年了依然歷歷在目。因為春節聯歡會,我這個從未登上過舞台的小姑娘一舉成名,得到了很多讚譽和鼓勵,也堅定了自己內心的方向。」那一年的春天,《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畫報》等主流媒體對「中央音樂學院考生彙報演出」活動進行了報道,報告文學《用最美妙的琴聲》和《蓓蕾》發表在《兒童文學》和《人民文學》,影響和激勵了一大批琴童,劉月寧成為了一名中國音樂文化對外傳播的「小使者」。
1983年,劉月寧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本科,師從項祖華教授,連續4年當選「全優三好生」,期間,她還副修了第二專業古琴。1987年,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留校。此後,她在教學、演奏和科研領域不斷躍進。2004年,38歲的劉月寧晉陞為教授,成為最年輕的揚琴專業教授。2008年,她和全國最後5名候選人入選「亞洲學者」項目,在印度德里大學音樂系,她以印度揚琴以及印度古典音樂為課題展開研究。2009年5月4日,在加爾各答,劉月寧舉行了中印揚琴第一次對話音樂會,成為第一個開啟中印音樂對話大門的中國中樂演奏家。
劉月寧深有感觸地說:「我的成長見證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藝術教育和文化建設的蓬勃發展。」
傑出的藝術教育家 學術成果豐碩
三十多年來,劉月寧在教學中,堅持把立德樹人、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貫穿於揚琴主科教學培養全過程,並融入世界多民族揚琴藝術研究,指導學生們開展多維度舞台實踐和科研活動,拓展提升專業綜合能力,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表演人才。她的多名學生榮獲「北京市優秀畢業生」稱號,並在文華獎、新加坡中樂大賽等國內外音樂比賽中獲得佳績。由劉月寧在中央音樂學院組建教學團隊開設的《音樂國際教育與傳播》共同課,為國家培養了百餘名「複合型」專業藝術人才。2008年,劉月寧創建中國第一個以重奏形式演繹世界經典作品的「茉莉花」揚琴重奏團。從2009年開始,她擔任光明天使藝術團藝術總監,幫助有視障的青年藝術家實現音樂夢想。2018年,她在中國宋慶齡青少中心成為首位「名師領銜」專家,致力於青少年、兒童的藝術美育教育。
迄今,劉月寧已出版教材10餘部,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中國傳統器樂」專題、《中國音樂輕鬆學》中英雙語系列書譜視頻、《揚琴創編新作品集》主編等。主持的科研課題包括:中央音樂學院《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華音樂品牌形象建構與國際傳播實踐路徑研究》,國家藝術基金《長城組曲-新時代中國揚琴原創作品集》,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世界揚琴體系與多元音樂文化研究》。
劉月寧認為,要推動揚琴藝術長遠發展,除了教學傳承、學術研究之外,還離不開新作品的不斷創作以及對揚琴這件樂器的改革創新。她在揚琴樂器改革領域不斷思考、實踐,研發出「分音色琴竹」、新型「茉莉」琴盒、「茉莉系列」揚琴等,獲得6項國家發明專利,推進中國揚琴國際化發展。
以揚琴為橋 成為跨文化使者
「我在歐洲、印度、美國的研學經歷,開闊了學術視野,並為我日後成為跨文化使者打下堅實基礎。」劉月寧回憶,2004年,她作為教育部派出的訪問學者遠赴匈牙利李斯特音樂學院進修。回國前,她舉辦了一場獨奏音樂會,特邀三位欽巴龍(歐洲揚琴)頂級演奏家用中國揚琴和匈牙利揚琴共同演繹,這場音樂會不僅是歐洲首場揚琴專場,開啟了中歐揚琴對話的歷史新篇章,同時也推動了歐洲揚琴在李斯特音樂學院停教60餘年之後,又重新回到專業教學課堂。她還攻讀了匈牙利羅蘭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隨後,劉月寧帶着中國揚琴分赴歐洲13個國家舉辦講演音樂會。
回國後,她把歐洲揚琴及其教學方法帶進央音課堂,同時派出中國學生去歐洲學習,在揚琴的專業教學上形成了國際化的聯繫。在學校的支持下,2010年,她出版了譯著《東歐揚琴音樂文集》,音樂美學理論家、中央音樂學院原院長於潤洋教授評價:「這是該學術領域的文獻在我國第一本被翻譯成中文並編輯出版的文集,對揚琴藝術的當前和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16年,劉月寧入選中國表演藝術界首位中美「福布賴特」學者,開啟了赴美研究中美揚琴在民間與爵士樂合作的全新課題。她組建了一支中美聯合樂隊「新絲路探索者」,創作了18首原創曲目,在中國和美國的12座城市舉辦了22場中美主題音樂會、專題音樂工作坊,產生了廣泛影響。中國音協世界民族音樂學會會長陳自明教授認為,在世界揚琴藝術發展方面,劉月寧思想開放、勇於實踐探索,她吸收全世界各種揚琴的特點並發揚光大,創造出更新、更美好的音樂,在整個揚琴界乃至中樂界做出了突出貢獻。
作為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孔子學院辦公室和國際中文教育(音樂)實踐與研究基地主任,10年來,劉月寧在央音領導的指導及中外團隊的通力合作下,開創了中國音樂國際教育與傳播新格局,用好音樂孔子學院、實踐與研究基地兩個平台,用音樂講述精彩中國故事:中央音樂學院與丹麥皇家音樂學院、烏克蘭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英國切特姆音樂學校合作共建的音樂孔子學院、音樂孔子課堂、中文音樂教室,開設多種中國音樂文化歷史課程,舉辦各類文化交流分享活動,外派志願者教師開展國際教育和文化傳播工作,受眾20餘萬人;創立國際音樂夏令營暨中國音樂文化研修學院、中國音樂海外「三巡」、「與世界分享中國音樂」國際高端論壇、「基地系列學術活動」、「新文科全球名家論壇」5大教育文化品牌;78個國家34所大學,700餘位外國師生研習中國音樂文化、147位中外學者、演奏家及相關負責人交流研討、中外音樂家/團體來華舉辦學術活動46場、跨文化多學科學者彙集,累計受眾30餘萬人。自2021年12月起,由劉月寧倡導的「新文科全球名家論壇」系列在「與世界分享中國音樂」官微上線,為實現開拓多學科視野,促進跨學科互鑒和培養國際音樂複合型人才而備受關注。
2022年1月,中國首位捷克國際研修生馬泰(MatějČíp)在彙報音樂會上展現了中國揚琴藝術的教育成果,使中歐音樂得到交融發展;同時,由教育部語合中心和央音主辦,基地承辦的「漢語橋·五洲樂——第七屆中國音樂文化線上國際夏令營」以《中國樂器名家示範賞析》《走入千年中國音樂史》《行走看音樂》三個系列圓滿落幕,來自22個國家的141名學員共同參與。
音樂社會活動家 為民生大計建言資政
2013年至2023年,劉月寧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10年間,持續為藝術教育發展鼓呼、為促進中外藝術交流合作奔走,圍繞「中國音樂國際教育與文化傳播」主題,根據工作實踐、跟隨政協調研團的走訪和思考,遞交了《關於後疫情時代中國音樂海外傳播課持續發展有效路徑的建議》《關於更好建設北京文化中心的建議》等30餘項提案。2013年,她提出的關於「設立海外傳播專項藝術基金」的提案,獲得有關部門的重視,文旅部隨後推出了「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她在「委員通道」的演講引起海內外廣泛共鳴;2021年她的提案《新時代呼喚美育教育評價新作為》入選全國政協大會書面發言。
作為中國音樂文化使者,劉月寧已行至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斷開拓中外傳播新路徑,用纖巧的琴竹、交錯的琴弦、悠揚的旋律融入時代語境,在世界文明互鑒中,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音樂的光芒熠熠生輝……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