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嶺:解決西方安全「老問題」需要「新觀念」

2023-03-02
 
AAA

 W020230219700730609488.jpg


2023年慕尼黑安全會議已經落下帷幕。這次會議被西方媒體高度關注,其中至少有兩大原因:一方面,烏克蘭危機已持續一年,衝突愈演愈烈且有進一步升級的可能,是將戰爭進行到底還是尋求通過談判解決爭端?可以說歐洲安全走到了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另一方面,中美關係也因為美國持續炒作中國民用無人飛艇誤入美國事件、不斷渲染「中國威脅論」而呈現緊張狀態。

因此,這次慕尼黑安全會議的時代背景尤為特殊,歐洲不得不同時面臨兩大「安全難題」帶來的戰略壓力。一個安全難題,是近在咫尺的「熱戰」所帶來的重大現實安全風險。另一個安全難題,是美國進一步對歐洲盟友夥伴施壓,讓歐洲陷入到一場針對中國的「新冷戰」當中。

今年年初,德國總理朔爾茨在《外交事務》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署名文章值得關注和深思。這篇題為《全球時代轉折:如何在多極時代避免「新冷戰」》的文章指出,烏克蘭危機是全球安全秩序的轉折點,也是當前歐洲安全問題的最大挑戰。文章表示,歐洲不應當相信一些學者近乎「宿命論」的觀點,即隨着中美博弈愈演愈烈和歐俄矛盾不斷加深,中俄與美歐之間的「陣營化」對抗將不斷增強,世界會不知不覺且自然而然地陷入到「新冷戰」當中。

歐洲曾長期處於美蘇冷戰的前沿,長期籠罩在大國「核戰爭」陰影之下。飽受東西方對抗之苦的歐洲不願意重回冷戰的老路,而是追求世界多極化,並希望成為多極當中的一極,在國際舞台上自主發揮更大戰略作用。歐洲不願意看到一個「兩極世界」,並在其中「選邊站隊」。面對歐洲安全「十字路口」,歐洲的選擇是全力援助烏克蘭打贏這場戰爭,同時不斷加強自身軍事力量建設,並尋求通過「綠色能源革命」實現能源自主,最終實現戰略自主。歐洲傳遞的推動全球多極化、反對新冷戰的意願,也與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主旨發言所傳達的意願不謀而合。

然而,由於歐洲在安全問題上長期依賴美國和北約,以及歐洲在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後不得不加強依賴西半球天然氣市場,導致這種「戰略自主」說易行難。不斷加強同美國戰略捆綁的歐洲,會不自覺地被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目標所裹挾,進而重新回到「冷戰」的老路上去,這對歐洲來說將是代價高昂的。

W020230219700731136863.jpg

美國也在為自身的「冷戰思維」付出更大安全代價。在這種思維主導下,任何一個小的安全問題都會被體系化的戰略對抗所無限放大,上升到戰略威脅高度,上升到意識形態對抗範疇,上升到「一旦後退一步就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的邏輯框架當中。其結果便是小矛盾被激化成為大矛盾,小問題被放大成為大問題,對抗在這種惡性循環中不斷升級,最終犧牲的是本國國民的安全感和國家間正常的交流對話,本該合作解決的全球治理問題甚至盟友和夥伴的利益和安全福祉也被「陪綁」,遭受池魚之殃。

正如德國總理所言,當前世界仍朝着多極化方向演化,中國崛起是多極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個多極化的世界裏,尋求兩極對抗只能兩敗俱傷,尋求單極獨霸只會因實力透支而加速走向衰落。烏克蘭危機已經充分表明,各國出於自利的動機,只注重自身安全而不重視共同安全,其結果往往會陷入「各方都追求安全卻都愈來愈不安全」的惡性循環當中。

面對各國停止戰爭的共同訴求,面對各國和平發展的共同期待,此次慕尼黑安全會議並沒有帶來突破性的進展。慕尼黑安全會議無果而終、草草收場,一方面表明要解決現實的安全問題,需要當事方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建立封閉排他的小圈子無助於安全目標的實現,另外一方面表明大國間互信與合作的缺失,已成為當前氣候變化、核不擴散、公共衞生等全球性問題治理赤字不斷加深的重要原因。

站在國際安全的十字路口,國際社會迫切需要給大國對抗這一老問題找到一個新答案。這個答案需要大國打破西方傳統安全理論的束縛,更新自身的安全觀念,超越零和思維、冷戰思維、霸權思維,嘗試用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視角去看待安全問題。這個答案可能並不是唯一的,但中國最新發佈的《全球安全倡議立場文件》也許能夠為我們提供一些新思考和啟示。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美聚焦》
 

 

延伸閱讀
  • 9月12日,第七屆太和文明論壇國際關係分論壇在京舉行。與會中外嘉賓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形式,圍繞「國際格局與秩序演變中的挑戰與機遇」主題進行深入交流探討。

    中評社  2023-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