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蘅:垃圾房畫廊的美與醜
垃圾房變身畫廊,可以說是異想天開,這不是哪個藝術家的忽發奇想,而是本港的清潔工,利用市民廢置的藝術品,裝點自己的工作空間,十分有創意。可是,垃圾房畫廊曝光後沒多久,這些藝術品就不見了,有人因而懷疑當局施壓,扼殺了這個新奇的畫廊,是不懂藝術。其實,這番搞作在藝術上應如何評價?
垃圾房又臭又髒,人們避之則吉,清潔工卻把這麼齷齪的處所裝扮起來,變得美輪美煥,吸引人遠道而來,駐足觀賞,無疑是因做法具有顛覆性。他可能本身也沒有想過吸引甚麼人,只是出於愛美之心,要美化自己的工作空間,自我娛樂,這正是藝術創作最原始的動機,可見他生成一種文人雅士的性情,充滿生活情趣。這種雅興,令他的行為突破了陳俗的觀念,甚至於觸犯某些禁區。當那些藝術品不見了,市民馬上懷疑是官方下令禁止,就可見一斑。
藝術貴創新,正需要像清潔工這樣的情趣和創意,卻有可能觸犯禁區。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街頭塗鴉,在街頭的牆壁上塗畫,本意是抒發自己或美化生活,可是,卻也是一種破壞,擾亂原有的秩序,因而受到執法人員的針對。到近年,大眾發現塗鴉的創意,才對之改觀,很多地方還特別闢出地方作塗鴉牆,使塗鴉藝術家可以擁有合法的創作園地。當垃圾房的藝術品消失,市民抨擊當局官僚作風,禁止清潔工的做法,也是鑑於塗鴉牆的先例。其實,據報道,這次是一個誤會,當局並沒有頒下任何禁令。大概官員也會明白,扼殺藝術空間罪名甚大,對這類事都抱寬容態度。
只不過,縱使官方沒有禁令,垃圾房畫廊還是消失了,原因是太多人前來觀賞,令清潔工擔心收垃圾時會弄傷到場拍照的人士,故決定暫時拆除畫作。試想想,在又臭又髒的空間,外人不是捂起鼻子趕着離去,反倒駐足流連,總不是那麼理想,甚至有點惡心,顯得醜,而不是美。
藝術的美,除了外表的美觀外,還講求合宜。好像以前內地的女士,去郊外登高,穿上高跟鞋,打扮得花枝招展,只令人覺得醜,就是因為不合宜。外國的總統夫人慰問災民時,打扮得奢侈華麗,同樣惹人非議。中國古代,平民只會穿布衣,則是按照自己的身份來打扮,粗布衣裳,只要合適,也可穿得別有風韻,產生美感。衣裝如是,空間布置亦如是。在殮房大紅燈籠高高掛,在婚宴場所灑溪錢,縱使燈籠多華麗,溪錢多精美,也談不上美,只因不合宜。垃圾房有垃圾房的用途,就是藏污納垢,不適宜讓人久留。故此,垃圾房和畫廊本應是兩個世界,偶爾結合在一起,成為一時話題,外界可以因新奇感而稱道其創意,但長久下來,難道真的合適嗎?
垃圾房要有垃圾房的樣子,當人們有這種認知時,可以說是對美的另一種詮釋。這也可以是一種顛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