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健:藝術文化為香港帶來喜悅而非仇恨
近日,香港市民沐浴在藝術當中,巴塞爾藝術展 (ART BASEL)和ART CENTRAL展覽等現正在香港舉行,欣賞來自各地畫廊和藝術品的大作,其中有油畫、立體雕塑、甚至行為藝術,香港的藝術創作、藝術管理、藝術展覽、藝術鑑證、藝術交易也漸趨成熟,可發展產業化,帶動其他教育、展覽、法律專業、評估和其他服務行業,這證明了香港已具條件成為中西文化藝術中心。
另外,首屆「香港流行文化節」也即將在4月展開,正值香港兩位歌影視巨星張國榮、梅艷芳逝世20周年之際,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也結合流動音樂會、表現、專題展覽、電影放映、動、戶外活動等形式,分別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伊利沙伯體育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香港電影資料館等推出系列活動,包括《繼續寵愛 張國榮紀念展》、《芳華再續》電影放映等,紀念巨星殞落,也同時推廣香港的電影和音樂文化。
粵語電影、粵語流行曲是香港的文化之一,也是大眾娛樂,之所以稱作娛樂,是因為它帶給民眾精神食糧和記托,讓打工仔暫且卸下工作的辛勞,讓學生暫時放下功課和溫習,也讓社會各階層暫緩生活的壓力。換言之,電影並不是用來美化暴力,歌頌罪犯、紀錄罪行的紀錄片,抗爭更與電影文化風馬牛不相及,如果電影要用來做傳記,記錄人物,那麼,應該是在讚許警察或消防員等救人英雄,而絕對不是把如黎智英等漢奸英雄化的故事,否則只是以電影包裝的煽動文宣,掛羊頭賣狗肉,更涉觝觸港區國安法。奧斯卡也剛剛舉行了電影頒獎禮,一齣電影能夠上大銀幕,除了陣容,還有故事、演員演技、特效、拍攝手法、原創性和配樂等;可見,一些美化暴力抗爭的所謂電影,只會勾起香港人受黑暴蹂躪的傷痛,電影更不應該是宣傳「港獨」的平台。
遺憾地,近日銅鑼灣某大型購物中心的大型液晶體顯示屏就出現了疑似撐暴的所謂「藝術品」,令人髮指!而近日也有多齣聲稱是「黃色經濟圈」的微電影在線上或境外播映,當中更有以抗爭為題材的紀錄片,暗撐亂港遊行和暴亂,在香港人傷口灑上鹽花。這些所謂電影,沒有重大主題或故事情節,但卻有宣傳亂港禍港等信息,合理化黑暴期間暴徒罄竹難書的惡行,甚至傳遞不守法的不良意識;這些「電影人」看似只是為收取門券或版權播映費,混水摸魚,而背後更涉一些境外組織的金援和資助。
香港要成為中西文化藝術中心,文化要有多元性,但前題是要守護法治意識,況且,藝術文化本身是要透過文字、行為、音樂、視覺、圖像等媒介傳遞喜悅,而非以仇恨為材創作,香港文化,無論是在境內或境外,均不宜讓支持黑暴的抗爭電影騎劫和污名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