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勇:布林肯訪華的局限與積極信號
經中美雙方商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6月18日至19日訪華。「經雙方商定」,不是「邀請」,這個有本質區別,是中方批准布林肯你可以過來,布林肯就厚着臉皮來了。此行原本應該在今年2月進行,卻因中美之間的「間諜氣球」風波而延宕多時。這將是5年來美國國務卿首次訪華,也是自總統拜登2021年1月上任以來,美國政府派員訪中的最高級別官員。
出發前,布林肯6月13日先與中國外長秦剛通話。中國外交部則在14日發表了秦剛與布林肯通話的聲明,其中稱「年初以來,中美關係遭遇新的困難和挑戰,責任是清楚的。」聲明還說,秦剛就台灣問題等中方核心關切闡述明瞭「嚴正立場」,強調美方應予尊重。就在中國宣佈布林肯訪華前後,中國國內媒體持續發文,稱美方是「強行串門」,質疑布林肯訪華到底帶了多少誠意。中國官方之前則多次表示,美中溝通關鍵在於美方不能「說一套做一套」。
美國國務院6月14日表示,國務卿布林肯的訪中之行,不太可能為中美關係帶來突破與轉機,只盼能降低誤判風險。美國務院官員表示,對布林肯訪中能取得外交進展的前景持謹慎態度。
布林肯訪華,真可以說是一波三折。在上任美國務卿之後,布林肯就一直嚷嚷着要訪華。但他為了一隻失去控制而飄入美國上空的中國「流浪氣球」放棄訪華,這顯然是一個赤裸裸的訛詐行為。正因如此,布林肯主動宣佈放棄訪華,中方的聲明卻是,「從未答應他來訪」。自然也就不存在他放棄訪華一說,也直接給了美方一巴掌。
5月26日,先是在南海海域,美國空軍RC-135V戰略偵察機侵犯中國領空,最終被中國殲-16戰機驅離;6月3日,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鍾雲」號驅逐艦(USS Chung-Hoon)、加拿大「蒙特利爾」號護衛艦(HMCS Montreal)過航台灣海峽,中國軍艦以「極限方式」逼退美軍挑釁騷擾之後,美方不得不認真評估中美擦槍走火的可能。最終布林肯訪華,美方說的最多的就是對話是為了避免誤判。是為了避免發生意外的衝突。這也確實是實情,恰恰也是如此,更加說明美國目前真的不敢與中國一戰決勝負,美國還遠沒有為一場真正的台海軍事衝突做好準備。
中美關係的一個令人擔憂的方面是長期中斷的軍事對話。本月初,中國防長李尚福拒絕與美國防長奧斯丁在香格里拉對話期間舉行場邊會晤。如何恢復《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協定》(Military Maritime Consultative Agreement, MMCA),這是討論意外事故,僥倖避險,接近碰撞情況的機制,這一會議已經有十八個月未召開了。但這是最棘手和困難重重的,因為美國一方面擺出「迫切交流的假像」,同時又在原則底線問題上「反覆試探挑釁」。李尚福拒絕與美國防長奧斯丁舉行場邊會晤,就表明了中國的原則底線。
美國專責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康達表示,不預期布林肯此行取得大量成果,但希望至少減低兩國誤判風險,避免陷入潛在衝突,又指布林肯會聚焦三大目標,包括建立溝通管道、討論美國關注的連串事項,以及尋求兩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在內的挑戰。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相信,布林肯將向中方強烈主張,兩國需要有適當的溝通。他預期布林肯結束中國之行後,兩國之間會有一系列訪問。
而後美方態度上也有了一定的轉變。在美商務部副部長訪華之後,白宮方面暗示,要取消以往對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又傳出有可能延長輸出晶片的延期豁免。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評價說,中美是兩個具有主宰世界的國家,如以終極競爭者身份面對面,可能會有一場毀滅人類文明的戰爭;俄羅斯總統普京說,美國喪鐘已經敲響,世界經濟中心正在轉向亞洲;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說,美國恐在針對中俄的新冷戰中失敗。
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項目主任葛來儀說,中方並不喜歡和布林肯打交道。她曾聽說,中方更希望財政部長耶倫先訪問中國,但美方堅持要布林肯先去。「我不認為此行,中方會願意讓步,但美國的希望也不高。」
如果這次布林肯訪華之後,能有更多美國高層官員、如財政部長耶倫或商務部長雷蒙多訪問北京,就將是一個積極信號。其實布林肯訪華的目標不只是跟中國的有關方面官員見面,而是要準備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十一月份到三藩市去的時候,為美中元首會晤做些鋪墊,這才是布林肯訪華的積極信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