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還能忍受15平方呎的「棺材房」嗎?
2016-10-03
AAA
【思考香港短評】剛過去的周日有社區組織,在銅鑼灣鬧市展出一個非常「貼地」的展覽品,就是只有15平方呎的「棺材房」。這不是前衛藝術作品,一個衣櫃大小的空間,是不少香港人黯然接受的居住單位。這些「棺材房」價值不菲,月租要二至三千元,對於基層收入人士而言,佔其收入的一大部份。
早前提過,港島的一個163平方呎的迷你住宅單位,比一輛小巴還要小,售價卻高達360萬元,這個水平令好多年輕專業人士無能力「上車」。瑞銀最近的報告指出,以目前香港專業人士的收入計,必須不吃不喝18.5年才可以置業。
以上報導已逐一成為國際新聞,對於香港國際城市的形象,也許造成一點損害,不過,希望從中也會有點得著,就是喚起大家起來積極爭取開發土地,不同界別與政府盡早結束矛盾,互相協調配合,大家捲起衣袖為土地、房屋這個急切議題,作出實際的行動。
最佳的方案是在平衡保育和發展之下,在維港以外繼續覓地填海。以1996年開始填海造地的白石角為例,2004年建起科學園,目前有1萬人上班,此外,尚包括一個有7000個單位的住宅區,期後政府陸續還推出11幅共700萬平方呎的土地 (有關資料可看https://goo.gl/c2mrN6)。不過,過去十年香港的填海工程停頓,須知道填海是香港土地供應最重要的來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當我們還要拖拖拉拉的話,為數20多萬輪候公屋的市民將更加無奈,因為到時不論有幾多限制需求的「辣招」,「棺材房」、細過小巴的單位都只會更加貴價,更加搶手,這個結果有必要讓香港人繼續承受嗎?
圖片: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