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宇:一句「反對輸入移民」就可解決問題?

2016-11-02
 
AAA

 人口老化_大公.jpg

團結香港基金(下稱基金)發表《迎接時代變遷、與內地經濟並進》報告,建議本港每年額外輸入 1.5 萬人,以維持勞動人口於360萬人。香港乃亞洲僅次於第一名日本的高齡社會,港府醫療開支與老人福利自然日益增加。今日社會抵制移民(尤其是內地移民)之風日熾,我們可以輕易反對任何「移民政策」,但要應該如何解決「高齡社會」帶來的醫療與福利開支增加呢?

今時今日每逢提到「輸入內地移民」,總會引來不少反對聲音,尤其擔心輸入的公民質素差劣、教育水準不高,無助香港發展之餘,更要浪費公帑安置。但我們不能「以偏蓋全」,因此全面反對輸入人才。

星洲反對呼聲亦烈

二零一三年,新加坡政府發表人口政策白皮書,並獲國會通過,但卻激起數千人在芳林公園集會示威;據當時新加坡媒體引述,樓價、生活成本不斷上漲與外來人口日增是新加坡人三大生活焦慮之一。其質疑呼聲有二:一是外地人口太多,會令「新加坡人」身份認同不鮮明,破壞國家凝聚力,二是外地勞工會加劇新加坡的在職貧窮問題。

新加坡各種人口分類,包括公民、永久居民及非居民:只有公民享有投票和參選權、公民又比永久居民得到優厚之公共福利;所有外地人口(工作證者及其家屬、學生等)俱屬非居民,當中只有部分有資格申請成為永久居民及公民,而政府擁有絕對權力,決定是否讓外來人口成為永久居民。

參考新加坡之人口種類,其「公民」與「永久居民」便類同香港「永久性居民」。而「非居民」則類同香港「非永久性居民」(持有各種簽證者),惟只要本身持有中國籍或持有旅行證件,在港住滿七年,皆「在香港享有居留權和有資格依法取得身份證(節錄《基本法》廿四條)」,與新加坡嚴格限制「非居民」成為「永久居民」大相逕庭。其實,現時新加坡的「非居民」,其實與《入境條例》列明「不視為通常居於香港」之家傭等若干職業相若,其縱使居港七年,仍無權成為永久性居民。

關鍵焦點在跨黨派討論規管制度

新加坡人也會擔心自身的權益被外人侵佔,特區政府欲要釋除疑慮,並不是離地講句「包容下」便可達到,更要用心解釋。基金報告註明,新增移民名額不應透過單程證來港,反而應從輸入內地人才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等輸入。雖然如此,現時外地專才或投資者移民計劃,收效甚微,而每日 150 個配額供內地人來港,還是有人質疑港府居中的實質控制權。

反對輸入移民固然有其社會脈絡,但負責任的政策討論,除了反對某一政策,亦應參與政策討論、提出解決方案,諸如上述「人口老化」帶來的問題,並不是「反對輸入移民」便可解決 ,我們面對的口號式政治還不夠多嗎?

政府官員,立法會議員,不論建制本土泛民和從事政策研究的學者,應為建設香港未來,多作意義的討論,對香港人口政策多提意見。

圖:大公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