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永言:「家長的矛盾」 功課多又煩 少又煩
香港學童無論在數學、科學,甚至IQ,一直都在多個國際研究中名列前茅,按道理我們應該感到興奮,然而,他們對學習數理的興趣及信心不大、無時間做運動,再次令我們反思,兒童是否真的很「繁忙」呢?
最近社會對學童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因為多項研究數據再次成為熱話。當中最吸引大家眼球的,莫過於「去補習不如食早餐」。這篇專題不會討論各研究的準繩度,反正每項研究都有其局限。我們所關心的,是學童的操練是否適中和健康。
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最近發布了一條短片,比較芬蘭和美國學童的學習情況,短片大致帶出5個重點,包括︰學校著重遊戲時間、芬蘭的學生只需考一次標準試、學生每星期只花2.8小時做功課、芬蘭的大學不收學費,以及教書是一件值得尊重的事。另一方面,美國的學生每星期花6.1小時做功課。 或許有人會認為芬蘭的學生功課太少了,成績未必拍得上其他國家和地區。
在「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TIMSS)中,香港小四學生的科學成績表現優異,但其實與台北、芬蘭和哈薩克斯坦的學生並沒有顯著差異。 港童的功課量究竟有幾多?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參與一項全球研究,在今年初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本港學生功課量第二高,僅次俄羅斯,有53%學生每日用超過一小時做功課。
功課越多,是否代表成績越好?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說法,但對於本港家長而言,應該大部分都表示贊同的,這反映在家長幫子女報讀幼稚園和小學時,功課量多寡成為家長的指定提問。我認識的一位幼稚園家長坦言,期望每天都有一定的功課量。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她因工作關係沒有太多時間督導子女做功課,結果子女越多功課,代表父母也要看越多功課,令他們叫苦連天,反映家長的矛盾及無奈。
我們明白,生活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城市,學童讀書好像也要分秒必爭。然而,不是每一個人也是尖子,催谷成績之餘也要兼顧身心健康發展,讓他們享有一個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