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科:泛民造王 魔鬼交易

2016-12-23
韓成科
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fanman1.jpg
民主派在選委會奪得三百多席。(新華社資料圖片)

泛民過去的選委會選舉部署,一向都是「參選特首導向」,即是由哪個黨派的人參選特首,就由其統籌選委會選舉,就如2008年的梁家傑、2012年的何俊仁,都是先決定了特首參選人,再由所屬黨派統籌選委會選舉工作。然而,這次情況卻大為不同。泛民不但表明無意派人參選,而且在選委會選舉中也改變了以往大黨包辦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由不同界別人士統籌,多點開花,最終取得了約四分一的選委票,成為了特首選舉的「關鍵少數」。

按泛民所取得的選委票,已足以提名兩人參選,但泛民至今仍表示無意派人出選,反而是打出了「造王牌」,希望支持與他們理念相近、「不是最差」的建制派參選人。這是泛民首次在特首選舉中打出「造王牌」。

近幾屆特首選舉泛民從未缺席,今屆卻寧願「造王」卻不願自己當「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泛民自己無「王」可做,不但在於其選委票不可能單方面造「王」,更在於泛民現在無人可選,要選的都選過,餘下的人斤兩多少大家心知肚明。二是今屆參選人中有泛民屬意的人選,在路線及定位上是泛民可以接受,最重要是他參選有勝望,所以泛民寧願扮演「造王者」的角色。

泛民這樣做其實不無爭議,始終泛民是香港政壇一股重要力量,特首選舉是一個重要宣示政見的舞台,泛民就算明知勝算不高,也沒有理由缺席,而扮演「造王者」的角色,這是對自身的矮化。在邏輯上,選民支持泛民選委,主要是希望他們選出符合其理念的特首參選人,如果泛民因為「造王」目的而支持建制派參選人,等如是扭曲了支持者的意願。如果選民希望支持建制派參選人,直接投給建制派選委不是更直接嗎?何必投給泛民?因此,泛民的「造王」某程度是背叛了自己的支持者。

固然,選委投票也是一種「造王」,泛民「造王」似乎無可厚非,但問題是泛民要造的什麼「王」?基本法第四十三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依照本法的規定對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負責。」這說明特首既要向香港市民負責,更要向中央政府負責。但泛民要的,卻是推翻人大「八三一決定」、否定人大釋法、擱置二十三條立法的「王」。簡單而言就是對抗中央路線的「王」,向中央say no的「王」。

任何參選人要得到泛民選票,就必須回應其開價,但假如接受了泛民全部或部分開價,該參選人就等如是站在了泛民這一邊,站在中央的對立面。試想一個不認同人大「八三一決定」、否定人大釋法的參選人,還怎可能歸類為「愛國愛港」?中央開出的特首條件中,「愛國愛港」是根本,一個並非「愛國愛港」的參選人又怎可能得到建制派選委票支持、又怎可能得到中央任命?

泛民手上的300多票並非鐵板一塊,就是參選人滿足其訴求,真正得到的也可能是一半多一點,但如果為了這百多二百票,而站在了中央和建制派的對立面,等如丟棄了自己的原則和宗旨,就如同與魔鬼交易的浮士德一樣,用自己的靈魂,向魔鬼換取青春和享樂,但沒有了靈魂的浮士德,沒有了原則的建制派,還剩下什麼呢?

 
文章觀點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對於香港新的政治環境和選舉生態,非建制派顯然並未能適應,心底裡仍然是排抗新的選舉制度,但同時,完善後的選舉制度,絕不可能是「一時」之制,將會一直沿用並成為香港政制發展的「新路徑」,這意味拒絕接受新選制,不只是缺席一屆的選舉,而是永遠隔絕於香港選舉之路,這樣政黨就沒有再存在的需要和意義。非建制派如果接連拒絕參加新的立法會和區議會選舉,意思已經非常明確,就是「永別選舉」,這樣其成員就要思考出路問題,不想選的可留下,想選的化整為零,劃清界線,丟掉包袱,輕裝上陣,似乎是唯一出路。

    韓成科  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