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國偉:公屋輪候 可「貧窮戶」優先嗎?
不少基層市民居住環境惡劣。(大公報資料圖片)
現屆政府於2012年重設扶貧委員會,並於2013年訂立「貧窮線」,以協助政府掌握貧窮情況,制定扶貧政策,確保公共資源用得其所。扶貧委員會採納「相對貧窮」的概念,即以除稅及福利轉移之前,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的50%為劃線,有關數據來自於政府統計處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
公屋被視為扶貧的有效措施,過去也曾討論過「貧窮線」應否計算公屋的福利,引起社會較大爭議,最後作罷。目前,公屋供求失衡問題擺在眼前,由於過去政府房屋政策的失誤,特首梁振英即使上任的4年以來,公屋實質平均建屋量每年只有1.3萬間,未來5年預測每年平均亦只有1.4萬間,供求失衡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即使把房屋作為施政的「重中之重」,房屋問題至今仍相當嚴峻。
公屋平均輪候時間最新已升至4.5年,創歷史新高。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房委會最近決定收緊及調整政策,包括收緊“富戶政策”、合併兩個調遷計劃等,以調撥更多公屋單位圖加快輪候冊家庭「上樓」時間,但修訂所帶來的效益,實際上是杯水車薪的。社會上對於「劏房戶」的處境予以同情,但收緊上述政策並不等於能夠即時加快「劏房戶」上樓,畢竟輪候政策以「先到先得」為主(非長者單身人士配額及計分制除外)。
現時,房委會的公屋輪候政策中,長者申請人會有優先「上樓」的安排,平均輪候2年;雖然現時長者平均輪候公屋的時間已延長至2.4年,但仍較其他申請者快得多;而且,房委會的「天倫樂優先配屋計劃」,也可讓與長者同住的申請家庭,提早6個月獲配公屋單位;然而,除了年齡因素外,再無其他考慮因素。在房屋資源緊張的情況下,筆者認為讓較有需要的申請者較快獲配公屋,相信會得到社會的支持,而「較有需要的申請者」可以經濟能力作為較客觀的評定標準。
現時,公屋輪候冊設有入息及資產限額,符合資格便可提出申請。筆者認為,可採用貧窮線的基準,在每個家庭人數的類別中,處於貧窮線以下的申請者可縮短「上樓」時間,如同樣提早6個月獲配公屋單位,直接讓較貧窮的家庭,及早入住公屋,以改善居住環境及減輕經濟負擔。引入「貧窮戶」優先概念,相信更能針對有關對象加強協助,更好地善用公屋資源,相信會得到社會普遍支持,凡事,事在人為吧!
文章觀點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