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國偉:下屆特首解決房屋問題不能具「不做不錯」心態
未來數年公營房屋供應仍未達標。(大公報資料圖片)
現屆政府雖把房屋作為施政的“重中之重”,但4年努力以來,香港的房屋問題仍千瘡百孔,「高樓價,高租金,供應短缺」難題愈見惡化,下屆政府接手這燙手山芋,若非有破革的思維,恐也難見成效。
三位特首候選人,曾俊華、林鄭月娥及胡國興都先後公佈了房屋、土地政綱,各有長短及側重,但三位都未有觸及兩個重要內容。首先,第一屆特首董建華當時曾作出三大房屋政策的承諾,包括年建8.5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七成自置居所比率以及「三年上樓」的承諾。政策幾經修訂,最後只剩「三年上樓」的承諾,直至梁振英特首任內,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終究失守,突破3年,急升至最新的4.7年,相信短期內也難以紓緩。在各候選人的政綱中,均未有針對問題,把重回「三年上樓」的承諾定出時間表,對於公營房屋的承擔令人失望及懷疑。
另一點,未有提及重設“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現屆的“長策會”在2014年初向政府提交報告後便宣告解散,但“長策會”的職能除了釐定長遠房屋的目標外,更應該擔當督導的角色,監察政府落實長策目標,包括每年檢討建屋數字是否適當,檢視政策是否適宜等問題,目前是由政府自我監督,做法並不理想,建議日後應透過重設長策會,由公眾監督及落實特首當選人的政綱內容為宜。
除了上述兩點外,三位候選人亦未有提出以公營房屋為先的承諾。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指出,截至去年年底,預計未來3至4年可供應市場的一手私人住宅單位,約有9.4萬個,估計未來5年私人住宅單位平均每年落成量約2.03萬個,與長策建議每年平均約2萬個私人樓宇供應目標相若。反觀公營房屋供應方面,未來數年,每年平均只有約1.9萬個公屋及資助出售房屋,與長策目標每年2.8萬間相距近1萬間。公營房屋數量的缺失相當嚴重,輪候公屋人龍長達29萬宗,應該以「公營房屋為先」的政策方針,盡力確保公營房屋達標,在部分私營土地發展上可考慮調撥予興建居屋(可考慮私人參建居屋)或夾屋,促進房屋的流轉。
解決房屋問題長遠必然是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但相信會在下屆特首任期較後時段才逐步見效,市民期望有更多短期措施加以協助,而在各候選人的政綱中,卻乏善可陳。短期措施如進一步釋放未補價居屋的出租限制、活化居屋第二市場、協助首次置業家庭提高購買力、為輪候冊家庭提供租金津貼、實施租務管制、增加不同類別的資助出售及出租房屋等,都應該多作考慮。
新一屆政府在房屋政策上應要「積極有為」,在政府財政儲備穩健的情況下,確實有條件突破思維框框,「不做不錯」的心態應摒棄,否則問題仍會原地踏步。
文章觀點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