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思:保持香港領先的關鍵
近年關於香港未來的探討和爭論其實都源自一個悲觀假設:這座城市已經風光不再。而這一假設又催生了今天人們心中的不安和不信任感。
但如果從香港的經濟增長和失業水平來判斷,其實很多香港人和香港行業發展良好。但我們同時也明白,部分社會階層面對一個截然不同的情況。
這表現在日益加劇的貧富差距以及收入中位數增長放緩。但這並非單純指貧富間的對立,而是指社會部分階層對未來積極樂觀,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未來無望、機會闕如。由此引發的風險是:前者變得更有保守、自私或抗拒改變,而後者則加深敵意,甚或日漸激進。
經濟和社會日益分裂,這並非僅發生在香港。這種趨勢正在其他發達經濟體蔓延,並導致民粹主義抬頭,英國公投脫歐和美國特朗普當選就是明證。
香港的分裂趨勢,與內地快速發展,以及過去幾十年重塑世界的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密切相關。香港經濟靈活、適應性強,這幫助我們充分利用過去的機遇,但這座城市能否在未來延續輝煌?
基金會報告:港擁超越紐約倫敦潛力
受團結香港基金委託,一個由多名學者和研究員組成的團隊發布了一份名為《發揮香港潛力、再創經濟奇跡》的研究報告。報告質疑香港風光不再的看法。這份報告指出,事實上香港擁有巨大增長潛力,這種潛力可以令香港成為超越紐約和倫敦的金融和商業中心。
歷史足以證明香港抓住機遇的能力。從1961年到1980年,香港經濟規模扣除物價因素翻了兩番——年增長率達8.5%。此後到2015年的35年中,香港經濟仍以年計4.6%的速度保持增長。
一個佔地規模如此小、自然資源如此貧瘠的經濟體,實現如此快速的增長,無疑有賴於重大的經濟轉型。在約半個世紀時間裡,香港成功從貿易港口變身為製造業中心,再從製造業中心轉變為資本和專業技術提供者。這就是香港人均GDP如何從1960年代初期的不到4000美元增長到今天超過4.2萬美元的秘訣。
走向保護主義將沒有未來
《發揮香港潛力、再創經濟奇跡》報告還列舉了一些重要基本觀點。
其一,經濟增長是逆轉並解決收入差距的關鍵。報告呼籲尋求確保未來增長成果,盡量流向低收入社群的方法。
此外,報告還提示,香港的未來與服務周邊地區和世界經濟緊密相連。放眼世界,幾乎沒有哪個經濟體可以做到完全自給自足,香港這樣的小規模經濟體如若走向孤立主義或保護主義將沒有未來。
對很多人來說,關鍵問題是:若想持續保持強勁經濟增長,香港應當致力於發展哪種專門經濟活動。
對此,報告列舉了一些我們較為熟悉的領域,如創意、創新產業,離岸人民幣業務和國際仲裁服務等專門業務。
但參與研究的專家同時強調,香港必須調整自身以適應外部環境。這很可能是最為關鍵的一點:畢竟我們無法決定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例如,人民幣國際化為香港提供了發展機遇,但這一進程的時機和步伐很難精確預測。
中國的增長模式將在未來幾年發生重大轉變,從過去主要依賴資本投資、勞動力和製成品出口,逐步轉向研發、創新、規模經濟以及提升勞動生產率。
這轉型將是逐步進行,它對不同地區、不同產業的影響也有不同。這令我們很難預測中國經濟轉型對香港各行各業將產生何種確切影響。物流、貿易等行業或許會出現下滑,但金融、法律等高端服務業或許會迎來增長,同時一些行業,也會出現目前無法預料的極佳發展前景。
歸根結底,要維持香港競爭力,核心就是必須保持香港的靈活度,保持適應變化的能力,這應當成為政府的經濟要務之一。
文章原刊於EJ Insight,原題:What Hong Kong must do to stay a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