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宇:香港的前世今生

2017-03-30
 
AAA

KT1.jpg
觀塘之名源於昔日乃鹽場所在地。(歷史圖片/來源:檔案處網頁)

團結香港基金旗下中華學社擬於七月舉辦「香港的前世今生」暑期歷史文化課程,對高中生而言,可謂機會難逢。活動安排了多位歷史專家、學者與參加者分享「香港故事」,自然會有不少得著。

筆者亦有興趣訴說一下自己認知的「故事」,或許大家認識香港的「起點」只在於鴉片戰爭。但若果我們將時間推前,香港卻一直只是歷朝南荒一隅,毫不起眼。

原居民曾經都係新移民!

首先,今日我們所認識的新界原居民,全屬歷代「新移民」——以新界五大氏為例,最早如鄧氏自宋朝遷入,晚至廖氏於元朝年間抵達。真正的「原居民」,其實為「傜」、「輋」與「越」等先民,但多已被漢人同化。此外,由於先後割讓港九一帶時,土地直接撥歸港府,故當地「原居民」,便非新界租借地的「原居民」了。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例如文學家韓愈南貶時,便曾賦詩一首:「屯門雖云高,亦映波浪沒。」其時廣州貴為省會,水路入羊城必經屯門,難怪韓愈藉此賦詩別友!另外,今日現存於大嶼山分流古炮臺,亦是拱衛珠江口的前哨。

 PIC1.jpg
(圖一:取自谷歌地圖)

此外,香港素來盛產海鹽,自宋代便設有鹽場十七處,觀塘之本名「官富場」便與此有關。雖然產鹽業已息微,但西貢鹽田梓村居民在各界支持下,活化舊有鹽田,並於2016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傑出獎」。

PIC2.jpg
(圖二:照片由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授權使用)

由上可見,香港一直屬於廣東省一部分,雖然鮮有牽涉帝王將相而載入史冊,但我們可從今日種種有形、無形的歷史遺物,認識中國歷史。

香港素來是走進內地「跳板」

另一方面,香港素來被各界視為進入中國內地的「跳板」,但筆者卻認為香港最值得自豪之處,莫過於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以清末革命為例,早前陷入清拆危機的屯門紅樓,便屬孫中山推動革命事業的重要憑證——因地處偏僻,可供革命志士匿藏策劃行動。

1923年孫中山於香港大學演講指:「我之思想發源地即為香港。至於如何得之?則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暇時輒閒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閎美,工作進步不斷,腦海中留有甚深之印象。」並總結道:「我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於香港。」

「香港的前世今生」是本難讀的書,但我們可以見到的是,香港與中國內地之間關係密切。要更深入了解「香港故事」,準備升讀高中的同學們,七月可以聽幾位專家學者分享,這個活動不容錯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