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從新加坡例子 看 Uber在香港的發展前景

2017-06-05
Harry
香港媒體人
 
AAA

UBER1.jpg

政府最近接二連三採取拘捕行動,似乎想藉拘捕Uber司機以警告其他司機切勿以身試法。不過,嚴刑峻法絕對不能杜絕類似Uber的「共享經濟」活動,這些經濟活動的入場門檻十分低,車主可以隨時上線提供服務,然後又可以接過一兩單生意後便停止服務,警方難以時刻監管他們。 

另一方面,Uber問題不單止是法律問題,而是資源再分配的問題,政府如何平衡現有的士司機和Uber司機的利益,才是問題的癥結。 

若政府繼續沿用守舊思維解決新經濟模式,將會是大錯特錯。Uber在新加坡的發展比香港好,主因是政府在平衡雙方利益是做得出色,筆者希望政府從新加坡當地的處理方法借鏡。 

新加坡政府如何利用Uber 

新加坡政府對私家車有嚴格的管制,領取車牌的費用比汽車本身的價格還是貴,所以新加坡的道路不會像香港、馬尼拉、雅加達般經常擠得水泄不通。然而,新加坡的Uber主要屬於出租車公司,司機都會善用車輛載客,絕不浪費一分一秒。這不像私家車般停泊在停車場,浪費寶貴的資源。對講求效率的新加圾政府來說,越多出租車在路面代表社會正在善用汽車資源,亦有助打擊購買私家車的意慾,可謂一舉兩得。有評論更指新加坡政府暗地裡鼓勵Uber的發展。 

平衡各方利益 達至社會最大效益 

話雖如此,新加坡政府不能忽視成千上萬的士司機的選民,他們也會想辦法平平衡的士業界利益,確保不會流失選票。面對的士司機的投訴,新加坡交通部長許文遠也寫網誌回應,表示會研究監管租車軟件,不能讓業餘司機駕駛Uber,要讓各持份者可以在市場公平競爭,但同時不會抗拒出租車的創新科技應用。這意味著的士司機日後也能轉行當Uber司機,逃離的士公司魔掌。同時,亦將會大大打擊的士的出租價格,受益的是租車的士司機、Uber及消費者,的士出租公司變成唯一受害者。 

在本港,Uber問題同樣撼動的士牌持有人及的士行的利益。當的士變成炒賣及收租工具,根本不能惠及廣大市民以至整個社會。公共運輸工具的服務對象應是廣大消費者為依歸,香港政府不妨仔細研究新加坡對Uber的政策,可能從中獲得不少啟示。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