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洛絲:塞車,真的純粹因為太多私家車?
筆者在兩次考車碰壁後,終於披荊斬刺,於近月晉升為車主。新玩具剛到手,自然雀躍,駕車四處遊玩。而「泊車」,幾乎成是每個駕駛人士必然面對的難題。泊車費貴尚且不談,泊不到車,才是最讓人為之惱火的。
商場停車場排長龍似乎已經成為常態。一輛車出,另一輛車才進,一等往往就是半個小時。近日有報道指領展停車場超租,導致付了月費的車主,卻要在閘門外等候,車主投訴多次,但仍然失誤頻生。諸如此類的情況,相信對車主來說並不陌生,可見車位供應情況何其緊張。
過去10年,私家車數目不斷增加,升幅高達45%,而同期泊車位的升幅卻只有9%,少得可憐。5月份中環美利道多層停車場將停用,而未來幾年,政府將陸續收回大約40個爛地停車場作其他發展,估計又會少大約8500個車位。車位不足之餘,車位更加嚴重錯配。旺區停車位密密拆,新增的停車位要麼位於西貢區,要麼就是高級私人屋苑閒人免進的車位,根本無法迎合需求。
泊車位不足成塞車違泊元凶
泊車位不足對非車主,究竟有什麼影響?在幾個月前,我與大部份的人一樣,認為車位不足於我沒有切膚之痛,因此甚少關心。但自從駕車之後,我才看清這個問題背後環環相扣的連帶後果。
試想想,一個司機在看見停車場「滿」了之後,只可以有兩種做法。第一,佔用道路等候或兜圈。美國有研究顯示,繁忙時間在道路上可有高達30%的車輛其實是在兜圈尋找泊車位。想離開路面的車輛無法離開,想使用路面的車輛卻寸步難行,這就是導致了我們平時塞車的主因之一。
第二種做法就是違例泊車。平時我們走在內街上,隨處可見泊在馬路邊的車輛。明明是三線車道,往往變成單線行駛。更誇張的是,有些雙線雙向行車道,被逼變成單線雙向行車。凡此種種輕則導致交通緩慢,從小道一直塞回高速公路。重則導致交通意外,對行人生命構成危險。這並非筆者危言聳聽,由於司機無法看到從路邊違泊車輛縫隙走出來的行人,往往都收制不及撞到途人,早前便有一位伯伯在牛池灣因而被撞斃。
罰錢無助解決問題 應增實時通報系統
有問題靠錢來解決,是政府一貫且唯一的決策思維,因此政府提倡增加違泊罰款,從現時320調升至480元。然而,增加罰款或許能帶來極度短期的成效,但車位不足的問題一日不解決,車主也只能繼續冒險違泊,當市場消化了新的罰款,又會打回原狀,週而復始,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癥結。政府近年不斷增加首次登記稅,車輛數目卻仍然高速增長,便是最佳反證。
要解決問題,長遠而言當然是增加車位,做好規劃,而短期而言,亦有許多舒緩措施可以向外國借鏡。新加坡政府於兩年前便已推出了Park&Go@SG的實時泊車手機程式,提供停車位數據,其覆蓋率已超過六成,並會不斷增加。鄰近台灣亦推出名為「停車大聲公」的手機程式,除了顯示空位數目,還會為司機選擇價格最便宜,距離最近的停車場,並透過Google導航建議開車路線。
為了進一步善用空間,增加泊車位,韓國、日本政府近年推廣「機械臂停車場」。司機無需再自行泊車,而是透過電腦系統將車輛運送至適當車位,藉此減少在停車場內行車通道所佔用的空間,增加車位。
當別的政府都在識別問題核心,利用科技最大化社會資源,香港政府的目光卻仍然停留於是否加多一百幾十的罰款,高下立見。強調創新不是紙上談兵,但願政府可以以實際行動實踐創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