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復:從淡水到高雄,台灣的渡輪經驗可以給香港什麼借鏡?
台灣的電力渡輪「旗福一號」
香港一直以鐵路為集體運輸系統的主軸,其他陸上交通、水上交通工具,特別是渡輪的角色則日漸減弱。近年港鐵多番出現未能正常提供服務的狀況,無疑地,香港政府應考慮強化渡輪規模及服務,為市民提供可靠的交通服務。
渡輪服務被定位為輔助性交通工具,作為過海鐵路及路面服務以外的交通選擇。在筆者看來,港府一直任由市場力量決定渡輪服務的收費及運作規模,渡輪只在離島等未有其他公共交通服務的地區,才獲扶持為主要交通工具並提供票價補貼,實在浪費了渡輪的發展潛力。再者,渡輪航行路線及載客規模均有限,而渡輪公司為維持經營成本,票價難有下調空間,以致載客量始終差強人意,形成惡性循環。
香港渡輪服務政策實在需要重新作長遠規劃,改革其營運方式及規模。例如,可增加其營運路線至新界較偏遠地區,包括屯門、西貢等地往來港島區的路線,使居民可有港鐵以外的來往港島上班上學之選,活化這些偏遠地區。若政府能於這些路線營運初期提供較大額的票價補貼,相信可吸引更多居民選搭,使路線營運能盡快上軌道,達至自負盈虧。除了渡輪路線的改革,港府亦要增設碼頭及連接陸路的基建配套,使渡輪服務能融合於現有運輸系統。
台灣的渡輪發展政策藍圖,或許有值得香港參考之處。即使部分離島區域已有陸上交通工具連接,台灣政府仍有鑑於渡輪的大量人力、物力運輸及觀光作用,又可分擔陸路交通,仍大力支持渡輪運作,更發展成各城市的旅客主要觀光交通,例如淡水地區就發展出多條各具秀麗景色、交通觀光功能兼備的航線。
此外,台灣也引入了新的能源技術於渡輪服務,使渡輪能更兼顧環保。高雄市不但有太陽能行走的渡輪「太陽能愛之船」,又有電力渡輪「旗福一號」行走旗津和鼓山,可舒解渡輪消耗柴油多的環境污染問題,而且電力渡輪行駛安靜,不會干擾乘客欣賞海上美景。
香港政府亦應仿效台灣,資助船公司引入電力或環保動力的渡輪,使香港的海上交通可持續發展,把渡輪成為市民日常生活及遊客觀光之選,完善交通系統之餘更可促進旅遊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