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宇: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創新策略
由康文署主辦的「博物館高峰論壇」於回歸二十周年前夕召開,其中首節講座,便邀得北京故宮博物院長單霽翔先生主講,題為〈讓博物館文化資源「活起來」〉。
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25年,中文的「故」便有過去了的意思——原來北京的故宮代表著皇權,乃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後來民國建立、溥儀搬離後,更象徵中國長達數千年帝制結束。
相信讀者有到中國大陸旅遊經驗的話,便會發現,每個景點都是人山人海;北京故宮亦不例外,每逢「十.一」,故宮入場人次便會攀升至十萬多人,反而平時人數只有數萬人。故此,兩年前故宮便規定每日只接待8萬人左右,由此令全年入場人次更為平均,提供所有參觀者的「體驗」。現時故宮的網上購票服務十分發達,方便當局預測入場人數。
此外,過去故宮的開放面積,只達三成。經過數年整治,除了拆除臨時建築,亦廣植綠林,並將更多「宮殿」開放為常設展覽。
「我們希望令參觀者享受故宮的『藍天綠地』——除了對藍天沒有信心外,綠地還是可以的!」(大公報圖片)
最後一點,便是故宮藏品太多,據說共有180萬件,當中包括家具、青銅器、漆器、玉器、書畫,更有外國文物等。按單院長的說法「世界上大多數博物院,展出文物數量大約佔館藏數量五分之一,甚至40%;但,故宮文物展出的數量還不到1%!」
故此,故宮博物院便選址建立分館——這個也是世界主流,由於能夠展出的珍品太少,與其盡藏倉內,不如按主題開設新館,讓公眾選擇更多。例如2012年,法國羅浮宮便於朗斯設立分館;而最近故宮博物館,亦於廈門鼓浪嶼開設「故宮外國文物館」。
經過歷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努力,今日的故宮不止於保護文物,而是保護文物整段「生命歷程」,讓文物重新與公眾聯繫,讓展品走出紫禁城,主動接觸市民。
其中,「文創產品」便是故宮最為看重的一部分,例如下圖這款「朝珠耳機」,便於第六屆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獲「十佳文創產品獎」。單院長笑稱,戴著這條珠鏈用電話有做皇帝的感覺。
這款朝珠耳機便於第六屆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獲「十佳文創產品獎」。
故宮的文創收入,都會投放於教育部分,其中知名品牌就有「故宮學院」。這個機構分別有文物及博物館學專門培訓、公共講座等,並於於蘇州、景德鎮、西安、深圳及上海等地開設分院。其中更有針對中小學生的文物知識講座,務求讓中小學生從小培育文化素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