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權:彌敦道百年變遷
彌敦道是貫通油尖旺區的主幹大道,行人猶如過江之鯽,車輛終日川流不息,好不熱鬧。一般人行經此街,只留意兩旁的商店和食肆,甚少注意昔日留下來的建築物。若將這些舊建築串連起來,就是九龍半島一段近代史。
首批軍政設施
1860年10月24日,英國與清朝簽訂《北京條約》取得九龍半島,在此之前英軍已在尖沙咀搭建許多帳篷,駐紮軍隊。割佔九龍半島後,英軍開闢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由今日的中間道至柯士甸道,用作運送軍用物資,並以當時的港督羅便臣(Hercules Robinson)為名,稱為「羅便臣道」。
英國佔領九龍半島時,尖沙咀有一些村落。1864年村民被當局要求遷往油麻地,以騰出地方設立軍營。第一座名為「威菲路軍營」,以英軍駐中國、香港和海峽殖民地司令威菲路(Henry Whitfield)少將命名。高峰期有80多座營房,今天拆剩4座,周邊已在1970年闢為九龍公園。
九龍公園內還有一座鮮為人知的軍事遺跡,就是九龍西二號炮台,建於1878至1880年間。當年英軍在尖沙咀和紅磡共建了四座炮台,防範敵人登陸九龍半島,後來陸續停用。市政局開闢九龍公園時,將碩果僅存的九龍西二號炮台改作歷奇樂園,但公園的地圖牌卻無提及其背後歷史,以致甚少人前來參觀。
英國過去從印度徵召許多人來港當兵,他們駐紮在威菲路軍營,大多信奉伊斯蘭教。1896年軍方應他們要求,在軍營側興建九龍第一座清真寺。到了1980年,清真寺受地鐵工程影響,香港回教信託基金總會決定拆卸重建,成為今天全港最大的清真寺。
1874年香港發生史無前例的風災,單是港九兩地就有數以千人罹難,這促使港府成立天文台,1883年落成。它位於尖沙咀伊利近山(後改稱天文台山),除觀察氣象外,也兼任地震、授時及輻射監測等工作。1884年港府在九龍西一號炮台舊址興建水警總部,旁邊設有時間球塔,天文台每日發出信息,經由時間球塔降下圓球,為海港船隻報時。
租借新界之後
早期的尖沙咀用作軍事區,另外劃出部分土地給洋人興建歐式花園洋房。當時並未有太多人由港島遷來居住,直至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軍方防線北移,港府開始發展九龍半島,居民才漸增。外籍商人紛紛在尖沙咀投資土地興建樓房,九龍倉收購九龍渡海小輪公司,改名「天星小輪公司」,增加往來港九兩地的班次,尖沙咀逐漸繁盛起來。
隨着歐籍人口增加,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於1900年在漆咸道的會址興建聖瑪利書院。1902年,彌敦道上出現一所供外籍兒童就讀的學校,由政府撥地、何東出資興建,名為「九龍英童學校」。1923年改為中學,其後遷往何文田天光道,改名「英皇佐治五世學校」。舊校由港督卜力(Henry Blake)奠基,學生遷出後曾作不同用途。1991年列為法定古蹟,交予古物古蹟辦事處使用。
卜力在任期間,在油麻地窩打老道向北開闢一條街道,1901年完成。當年正值英皇愛德華七世加冕,港府將新街道命名為「加冕道」。此路貫通華人社區,為 日後發展該區打下基礎。
早年居住尖沙咀主要是外籍人士,信奉基督宗教。1905年天主教神父率先在漆咸道建成玫瑰堂,服務愛爾蘭籍軍人和葡籍教徒。翌年聖公會在九龍英童學校毗鄰興建聖安德烈堂,參與崇拜者以英國人為主。到了1927年,倫敦傳道會在佐敦道近彌敦道興建了一間跨宗派的基督教堂,即今天九龍佑寧堂的前身。
蛻變旅遊區
彌敦(Matthew Nathan)於1904年就任港督,對九龍發展作出很多貢獻。他提出夷平柯士甸道北面的山丘,使羅便臣道伸展至加士居道口,同時擴闊路面。1909年工程完成時,彌敦已卸任了兩年,由盧吉(Frederick Lugard)接手。鑑於港九兩地有多條街道同名,1909年當局將九龍半島一批街道重新命名,當中包括將羅便臣道改名「彌敦道」。
1904年中英雙方就興建九廣鐵路達成共識,港府在尖沙咀填海造地,開闢漆咸道和梳利士巴利道。1910年九廣鐵路英段開通,1911年10月5日全線通車,促進香港與大陸的連繫。當時尖沙咀和紅磡設有臨時車站,直至1916年火車站大樓才建成,標誌着一個交通時代的開始。
位於天星碼頭旁的九龍倉在1906至1916年間重建,可供遠洋輪船停泊,歐美遊客紛至沓來。香港上海大酒店看準機會,斥資在火車站對面興建樓高七層的半島酒店,1928年正式開幕,是當年九龍最高的建築物。
延長彌敦道
昔日的羅便臣道(彌敦道)無論長度和熱鬧程度,都不及人口稠密的差館街(1909年改名上海街)。在彌敦任內,羅便臣道多次向北伸延,但遇到加士居道口的山崗而停滯不前。1919年當局終把山崗夷平,使彌敦道直抵窩打老道。
另外,加冕道亦多次向北延長,1919年由窩打老道伸展至亞皆老街,翌年再伸展至快富街,之後又有另一座山崗阻隔去路。1923年再度夷山,使加冕道接駁大埔道,直通新界。
1925年金文泰就任港督,翌年將彌敦道與加冕道連成一體,統稱「彌敦道」,由尖沙咀梳利士巴利道一直貫通至旺角界限街,成為九龍半島最長的馬路。
彌敦道經歷逾百年,初期位處軍事區和歐洲人住宅區,後經政府大力發展,商店、食肆和戲院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成為九龍的黃金地段,比上海街更加繁盛。今天許多人只說彌敦道是一條購物大道,但若細心留意的話,街道兩旁還保留了不同年代的歷史建築,見證彌敦道的流金歲月。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